APP下载

汇侨为桥:转型中的中东欧华侨华人

2018-08-13欧东

世界知识 2018年15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中东欧华侨

欧东

华人华侨大规模进入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主要集中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即所谓的欧洲“老侨区”。华人华侨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则起始于苏东剧变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人华侨在中东欧已逐渐站稳脚跟,形成规模,并开始向外拓展自己的影响力。随着“16+1合作”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欧全区域展开,中东欧华人华侨也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

华人华侨在中东欧:从“三把刀”

到多元化经营

在中东欧国家的华侨华人,最初大都与“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有关,即经济活动大部分集中于餐馆业等服务业。目前在经济方面,中东欧的华人华侨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但大多数人从事的活动一般仍是基础性的、服务性的,基本集中在国际贸易、商品批发、餐饮和旅游行业等。目前主要包括:推广中医药;承接旅游产业,对接来自中国的客户;参与更多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会计、法律等。由此也催生了诸多经济类的社团或组织,他们的业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接中国国内需求的。

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市场也是中东欧华人华侨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往往具有候鸟性质,在各经济活跃地区之间游走,寻找商机。如在旅游业领域,中东欧16国大半加入了申根区,未加入申根区的欧盟成员国公民也可以免签进入其他欧盟国家。中东欧华人华侨抓住机遇,将中东欧旅游市场和核心欧洲市场串联了起来。

近年来,欧洲爆发了多重危机,如2010年被国际金融危机引爆的欧债危机,这也对中东欧华人华侨从事的餐饮、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中东欧华侨华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深刻转型的压力。从事更具创新性、前瞻性的战略新兴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爬升成为转型的主要方向。欧洲难民危机发生后,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兴起,排外主义情绪抬头,也对华侨华人的生产生活造成程度不一的困扰。

近年来,中东欧华人华侨的代际认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与调整。中东欧华侨华人传统的移民模式即投亲靠友、血缘纽带等。近年来,随着“侨二代”和“侨三代”的成长以及投资移民的增加,传统模式逐渐式微。这也使得中东欧华侨华人对自身的认同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家庭成员间认同的分化上:老一辈仍对中国有较强的认同,新一辈则更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形成认同断层和认同差异问题。如何在维持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当地认同,是未来几年中东欧华侨华人面临的重大挑战。

但总体上,中东欧华侨华人对祖籍国“中国”的认知度高,即使有些年轻华人取得了住在国国籍,也都没把自己当“外人”。对于中国使馆、国内各级政府、商务机构组织安排的各种活动,都能给予积极响应,主动参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东欧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愈发强烈。随着时代的发展,按中国地方区域划分的华人群体整体实力壮大,同乡会、区域商会也应运而生,加强了本会老乡之间、会员与家乡政府、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

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冲击

近几年来,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对非法居留、非法经营、偷税漏税等问题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大,以往部分华商习惯的“灰色”空间越来越小,隐患越来越大。如何抓住机遇,尽快转型升级,是依然深陷“灰色”领域华商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传统上,中东欧华侨华人主要以经商为主,不少中东欧国家对商业行为的税目繁多,而且对缴税的申报方式、期限、地点,财务账簿的记录、保存等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很多中东欧华商不太注意税收方面的法律和规定,难以经受税务方面的稽查。另外,中东欧的华侨也经常面临被所在国警察敲诈之类的情况。

中东欧华人华侨还在本地融合方面面临困境。华商在经营上虽已经历了从简陋的批发市场到商贸城的转变,但华人还是习惯于聚居在一起,与本地商戶基本隔绝。当地人无法介入华人的生活圈,反过来,华人也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由此产生了文化、习俗方面的冲突。华商在经营场地租金等问题上也经常与当地开发商产生矛盾,甚至被对方刁难。

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及民粹主义在中东欧国家的抬头也给华人华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欧盟的标准相较于中东欧各国原来的标准要高,华侨华人将中国相关产品引入中东欧地区的难度加大。近几年来,随着难民危机在欧洲的持续发酵,民粹主义抬头深刻影响着欧洲的政治生态,华侨华人也遭到了波及和影响。华人在欧盟内受到某些歧视性的待遇,比如在申请和办理工作签证、申请欧盟基金、申请政府专项补贴、申请地方税收优惠等方面,华人华侨的申请条件相对要苛刻。

此外,中东欧国家总体上属于腐败较为多发的国家,在华侨华人较多的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腐败问题一贯比较严重,华商经营环境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保证。还有些华人采取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与罗马尼亚公职人员交往,也助长了罗马尼亚的腐败风气,同时引起了罗马尼亚反贪局对华人的关注。

在所在国参政议政方面,中东欧华人华侨的进展仍比较有限。中东欧国家大多民族认同强烈。中东欧的华人华侨则相对较为分散,人数较少,参政议政的热情总体上也不高。要参政议政,就需要有较为发达的媒体支撑,也需要有影响力的相关协会为后盾,但这两点目前华侨华人都不具备。华文媒体的形式、编排水平、版面内容以及广告制作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华人社团负责人和侨领的文化水平也不高,社团的信息化、知识化、年轻化等素质化建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侨社、侨团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不够,要加大本土化建设的力度。

“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带来新的机遇

中东欧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内的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华侨华人都有衣锦还乡、造福乡梓的理念,华侨华人在欧洲积累了一定财富后绝大部分都会带回国进行再投资。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合作的加强,也给当地华侨华人带来了新的机遇。

“16+1合作”经过六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入,地方合作以及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合作成为未来“16+1合作”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寻求与中东欧国家对接时,当地的华侨华人恰好能发挥其熟悉地方事务、在相关领域和产业具有一定人脉的优势,侨力成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地方合作有效推进的润滑剂。“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也构成了中东欧华人华侨推进产业整合、升级与转型的良机。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应积极给予支持:一方面,避免华侨华人在商品批发、餐饮等传统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为华侨华人向旅游、物流、电商、新产业发展等新领域的转型和发展做好服务。

集中发展物流产业是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型的一个方向。大量的网购、代购、跨境电商服务等需求,使得近年来中东欧华人华侨新兴的物流业潜能凸显,突破了中东欧华商对华贸易仍然以批发中转为主的发展瓶颈。这些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还充分利用中欧班列,把接订单、组货、采购、对接、制单等业务连接了起来。

中东欧华人华侨也是在所在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力军,要进一步发挥其在这方面作用,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积极发展华文媒体;其次,要办好华侨华人团体,集体发声,集中发力;最后,要办好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尤其是武术、医药、中餐、园林等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助于华人华侨的产业升级转型,有助于丰富华人业余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华裔的中文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并加深侨居国对华人和中华文化的认识。

(本文是宁波侨办资助的《中东欧华侨华人发展报告2018》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中东欧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