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的演进
——基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次五年规划的文本分析
2018-08-13张永宁
张永宁,李 辉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苏联办学模式,按照学科分类的组织形式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一批专业性较强、带有明显行业特色的院校。这些行业特色型高校由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2]具有学科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等特点,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4]1998年、2000年,国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普通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行业特色型高校较为普遍地实行了教育部、行业(企业)和省市共建的发展模式。基于管理体制改变、服务面向调整和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背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除了大学排行榜排名下滑、社会影响力降低之外,更重要的是原有的“行业性”和“特色性”有所下降,行业支撑明显弱化,学科专业发展结构失调。[5]几乎每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都无法回避自主发展与政策环境制约、服务行业优势与学校行业间联系机制弱化、学科多样化发展与传统优势学科保持的矛盾与困境。[6]各高校结合办学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办学定位、合作机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战略思考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2,7-10]
2015年8月,国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一批以行业特色见长的大学赫然在列,所入选建设学科均是各个学校的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模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破解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其办学定位的确立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历史传统、办学环境和社会需要,学科和专业是办学定位的基础和依据。办学定位的变化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走向,学校对于办学定位的坚守和调整,在学科和专业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1-12]系统梳理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的演变趋势及其规律,有助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把握重大的战略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在研究方法选择方面,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检索发现,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相关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多是发展现状分析和高校管理实践经验总结,学理性分析相对较少,缺少专门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分析工具。文本分析法是国内政策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和分析不能被直接观察的社会交往和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重要意义和规律。其优势在于所分析的数据资料可以通过公共渠道方便获取,无需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调查复杂程序,提升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有效规避实证调查可能导致的主观性,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文本选取方面,本研究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五年规划*本文将“五年计划”“五年规划”视为同一概念。对于五年规划,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称呼,如发展规划、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事业规划、改革与发展规划、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等。为资料来源。作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形式,五年规划是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和实施学科和专业建设方案的政策依据,其本质是立足该校实际情况、规划未来发展的公共政策。这项政策以规划结果形式呈现,对该集体内部成员具有普遍性的意义。[13]纵观国内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十三五”规划,均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以五年规划作为资料来源,能够客观、真实、全方位地反映高校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所进行的形势研判和战略抉择,准确反映学校领导集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状态的设想。近几年有学者使用文本分析法来研究教育政策、大学章程、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尚未见到对高校五年规划进行文本研究的相关文献。
本文在样本选取方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以该校1986—2016年共7个五年规划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校,在国内众多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前身是1953年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历经华东石油学院和石油大学两个时期,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该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和石油工业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为石油石化工业服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7年该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该校与其他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样,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考察该校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其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具有重视制定五年规划的传统,在我国高校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五年规划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实践中,我国高校五年规划的制定明显滞后于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014年对国内378所高校调查发现,2000年前制定五年规划的学校只占19.77%,2010年后制定规划的学校多达49.72%。[14]这些数据说明,在2010年以前制定战略规划并没有成为我国高校的自觉行为。直至2010年,教育部强力推动部属高校制定“十二五”规划并要求向社会公开,高校才开始普遍重视五年规划的制定。2007年陈廷柱考察认为第一份直接称之为“计划”(规划)的素材是1991年《清华大学“八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15]本课题组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战略规划时,发现了1986年4月8日印发的《华东石油学院“七五”期间发展规划》。这份规划比清华大学“八五”规划提前五年。查阅档案资料发现,该校制定“七五”规划,来自当时主管部门石油工业部[86]教办字019号文件《一九八六年石油大、中专工作要点》的要求。文件通知部属各学校“搞好石油教育‘七五’规划,开好‘全国石油教育工作会议’”,并明确要求各学校于上半年制订出本校的“七五”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其他石油高校根据石油工业部的要求也在同期制订了“七五”规划。能否确定《华东石油学院“七五”期间发展规划》为国内高校最早的五年规划文本,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该校对战略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国高校中是非常少见的,该校的战略规划工作是非常超前的。从1986年“七五”规划开始,该校一直坚持编制五年规划,至2016年共有7个五年规划文本。深入研究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客观再现中国石油大学历任领导集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学校发展所进行的思考、规划、实施以及取得的效果。
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的历史考察
(一)1986年《华东石油学院“七五”期间发展规划》
《华东石油学院“七五”期间发展规划》是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第一份五年规划,同时也是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唯一的一份五年规划。“文革”期间该校受到严重冲击,1969年迁校山东东营,学校克服困难招收工农兵学员,在动荡中维系石油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学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至1986年,学校基本恢复从北京迁校东营办学前1966年的水平。“七五”规划提出“七五”期间把学校办成“坚持理、工、管、文结合,专业配套的综合性石油大学”,到20世纪末,办成“第一流的石油大学”,“接近世界同类大学的先进行列”;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系统的能够适应石油工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体系”,至1990年“本科专业由15个增加至22个,专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点由7个增加到14个,博士学位点由2个增加到10个。其中11个老专业“具备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条件”。规划提出研究生部要发展生物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等若干新兴学科,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有远见的。
(二)1991年《石油大学(华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石油大学(华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是石油大学(华东)独立制定的第一份五年规划。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复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北京、华东两地办学。在此背景下,1991年“八五”规划将学校定位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既然定位为建设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就要“巩固提高老专业,建设和发展理科、管理、财经学科和文科专业。专业建设要拓宽专业面,减少专业种类,增强适应性”。1991年学校有博士点8个,硕士点1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11个,本科师范专业2个。“八五”规划提出十年内增加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3~4个,同时本科专业达到26个,专科专业达到12个。
(三)1996年《石油大学(华东)教育“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石油大学(华东)教育“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制定之时,正值学校全力申报国家“211工程”立项之际。与其他六次规划相比,“九五”规划结构与其他规划显著不同,字数偏少,不足5 000字。“九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国内著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以工为主,理工管结合的石油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规划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既面向石油工业,又能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体系”,特别要实现“专业三个拓宽”(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服务对象),增设文、理、法类专业。1996年学校有本科专业23个,硕士点18个,博士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华东部分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15个。“九五”规划提出要“控制规模,适度发展,减少专科,加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制定具体的数量目标。
(四)2001年《石油大学(华东)“十五”规划》
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面对办学体制和外部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学校在制定“十五”规划时,第一次提出把学校建成“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即“进一步提高优势学科,采取措施充实薄弱学科,加快发展通用专业、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学科群”。这是规划首次使用“学科群”的概念。学科群的建设思路是:“坚持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为特色,重点建设工学学科,加强理学学科,积极建设人文学科。”学科发展水平定位是:“石油、石化主干学科达到世界同类学科先进水平,相关工学、理学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九五”期间,石油大学(华东)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本科专业由24个发展到37个,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3个,硕士点由18个增加到31个,增加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校意识到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增量发展做出贡献。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十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增至15~18个,硕士点增至45个左右,本科专业增至50个左右”。规划将本科专业划分为“通用、新兴和特色”三类,并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部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巩固传统主干特色专业,发展应用性文科类专业,加快发展通用型学科专业”,并首次提出了“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学科和专业数量的增加,“十五”规划设定在校本科生规模超过2万人,各类研究生达到3 000~4 000人,契合了当时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普遍扩招的背景。
(五)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一五”规划》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立项,2005年1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十五”,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由2001年的11 000人发展到2005年的24 000人,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和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十一五”规划按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提出了“突出特色,拓宽领域,扶持新生,创建一流”的学科建设原则和“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的专业建设原则,计划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0个左右,建成8~10个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巩固传统主干特色专业,支持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本科生稳定在2万人,研究生达到5 000人,留学生达到500人。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的调整和学生规模的变化,与学校“从外延扩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转变”的主导思想相吻合。
(六)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二五”规划》
2010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因此,“十二五”规划突出的特点是全面把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按照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办学规模总体保持稳定,研究生和留学生比例适度扩大”,特别要求“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保持高素质石油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强化学科特色。规划提出了“突出优势、强化基础、扶持新兴、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共同打造“石油学科国际一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规划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石油主干学科优势,积极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全面营造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生态”是继“学科群”之后又一新的提法。关于专业建设,规划总基调是“优化专业结构”,停招或停办部分专业,增强石油专业优势特色,重点增设传统能源、新能源领域以及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规划提出“办学规模总体稳定,研究生和留学生比例适度扩大”的原则,规划本科生规模18 000人,研究生7 000人,留学生500人。相比2011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 010人、研究生4 536 人、留学生 240 人的实际规模,体现了学校提高研究生比例、扩大留学生规模来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意图。
(七)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制定之时,正值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之际,全国各省市政府和高校对“双一流”建设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学科建设在“十三五”规划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规划提出学校的目标定位是“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按照“突出优势、强化基础、扶持新兴、交叉渗透、协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构建各类学科协同发展的优良学科生态,促进学科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与此对应的是通过实施“优势学科攀登计划”“通用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和“新兴学科提升计划”,显著提升学科水平和交叉融合程度,进一步强化石油学科优势,力争1~3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本科专业建设要“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增设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专业等相关专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本科专业布局”,对专业数量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截至“十二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 200人、研究生5 745人,学历教育留学生950人。“十三五”规划基本保持“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保持“办学规模总体稳定,进一步优化各类教育规模结构,研究生比例适度扩大”。相比之下,留学生规模目标为1 200人,增幅很大,反映出学校强化国际化办学的决心和力度。
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在历次五年规划中的重要性
使用“Excel词频分析工具”软件,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次五年规划出现的高频词汇进行统计排序*Excel词频分析工具是一种利用SCWS分词引擎所开发的一个在线词频统计分析工具,可对文本文档中的中英文文字内容进行快速语义分词,统计词汇出现频次,进行TF-IDF排名。TF-IDF是一种用于信息搜索和信息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可计算关键字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有助于识别文章主要含义。,统计结果见表1。进一步统计高频词汇在七次五年规划中出现的次数,名列前五位的高频名词分别是:教学(6/7)、水平(6/7)、学科(4/7)、教师(4/7)、机制(4/7)。*由于“学校”是规划主体,故本研究在意义分析时将“学校”从高频词汇中排除。这些高频名词代表着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在学校工作大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符合学校的客观现实。
人才培养是一所高校的首要任务,专业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平台。“教学”“专业”“学生”“课程”等高频名词,可以归于专业建设的范畴。“教学”排在第一位,与该校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七五”规划提出要“重点抓好以实行学分制、淘汰制、选课制、导师制和优异生选拔培养制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八五”规划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正确,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较高,计算机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九五”规划提出本科专业实现专业口径、结构和服务对象的“三个拓宽”;“十五”规划提出“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规划强调保持高素质石油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落实“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正因为历次五年规划重视专业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位,才有效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该校历届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中坚力量,恢复高考后培养的院士数量和世界500强企业首席执行官(CEO)母校排名名列全国高校前列[16],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专业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表1显示在“七五”到“九五”的三次规划中,“教学”“专业”是高频名词,而“学科”不在其中。然而在“十五”至“十三五”的四次规划中,“学科”“机制”四次成为高频名词,“教学”三次,“人才培养”两次,而“专业”不再成为高频词。这种变化说明,学科自“十五”之后逐步上升为五年规划的重点。尤其是自“十一五”起,学校连续三次专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学科”成为“十二五”“十三五”两次规划高居榜首的热词,更加凸显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非意味着降低专业建设的重要程度。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学生”“质量”和“人才培养”取代以往的“教学”“专业”,同样可以说明规划对专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并显示专业建设向内涵发展持续转向的趋势。可以这样认为,历次五年规划以“十五”为分水岭:“十五”之前的学科和专业基本上是共同规划,侧重于专业建设,而从“十五”开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分别进行规划,重心逐渐向学科建设倾斜。
表1 历次五年规划高频词汇统计
(二)学科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契合性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的基础是现有学科结构和水平,而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因此,学科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并随着目标定位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考察历次五年规划文本可以发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办学类型定位经历了“综合性大学”“特色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三个重要阶段,分别反映出学校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定位,见表2。
“七五”规划、“八五”规划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反映了时任学校领导通过“理工管文结合、文理渗透”来改变传统工科高校学科面相对狭窄的现实状况。“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反映了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后,学校选择强化学科特色、巩固传统阵地、拓展办学空间的思路,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迅速增加,这与国内其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选择是基本一致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表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改变,重点转向提高办学的实力和水平。规划中本科生招生规模逐渐降低,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迅速增加,说明了学校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调整学生组成结构的意图。
对于学校办学水平定位,历次规划普遍使用“高水平”一词。水平的高低主要来自与国际国内同类院校的比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定位是“高水平”,体现在石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学科结构是“以工为主”,在突出和强化石油特色的基础上强调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打造“学科群”和“学科生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石油学科的“高水平”定位和“以工为主”的学科结构,符合中国石油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的历史地位。2017年该校有两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无不得益于长期以来该校对石油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表2 历次五年规划对学校类型、办学水平、学科结构和水平的描述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次五年规划。
(三)学科和专业建设在五年规划中的连续性
五年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思路,而是针对学校发展的整体问题、长远问题、重大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既要考虑高校发展的近期需要,还要考虑高校发展的长远定位,科学谋划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并保持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施的连续性[17],使高校办学不因领导的更替而出现大的波折。分析历次五年规划可以发现,学校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强化优势和特色,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学校在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石油能源特色、产学研融合特色和实践育人特色,正是长期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结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五年规划的初衷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办学环境变化的影响,学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主动或者被动的调整,这一点从五年规划的高频名词统计中可见端倪。表1显示,“石油”“工程”在“七五”到“九五”三次规划中成为高频词汇,符合学校当时隶属于石油工业部(后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服务面向定位石油工业的客观现实。“十五”规划后,“石油”不再成为高频词汇,而“国家”连续两次成为“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高频词汇,这与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学校由以往相对单一地为石油行业服务,迅速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转移,并提出主动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发展服务。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的调整,反映出主管部门、服务面向和办学定位的改变。规划在进一步强化石油特色、巩固传统阵地的同时,加大对通用和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主动调整本科专业的结构布局,因此,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点和专业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
表3对历次五年规划中在校生规模进行了分类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十五”规划前后变化十分明显。在此之前,学生规模相对比较稳定,保持小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学生规模从1万人迅速增加至2.4万人,明显受到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的直接影响。之后,本科生规模逐渐降低,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迅速增加,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表3 历次五年规划中在校生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次五年规划。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对1986—2016年历次五年规划进行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研究其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的演进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第一,高校定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定位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前提。
办学定位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是一所大学立足于本校办学传统和现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规划自身在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角色与发展愿景,[18]办学定位的主要指标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其中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尤为重要。[19]《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旨在着力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办学模式趋同等问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基本职能,而学科和专业是实现大学基本职能的基本单元。判断一所大学办学定位是否科学合理,主要依据在于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合理;而能否实现其预期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以“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就是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异化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善于从国家政策中解读出新的发展理念,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抢抓学科和学校的发展机遇。
第二,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和支撑,专业是学科建设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在统一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所规定的五大建设任务,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都必须依托学科和专业建设才能得以完成。其中,学科是大学的立学之本,学科建设体现了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学科发展水平代表大学的学术实力。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平台,专业建设体现着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专业发展水平反映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水平。尽管学科与专业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构成要素上有所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依附性、统一性和协同性,[20]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均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并为之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专业,就无法培养一流的人才。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是以课程为依托来实现的,[21]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技术核心突破就是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22]那种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思想和做法是错误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特别要避免出现重学科轻专业、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生教育、重少数拔尖学生轻全体学生的倾向。[23]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4]可以这样认为,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就是释放出明确的信号,要纠正当前本科教育中出现的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有偏差等问题,切实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三,学科和专业建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过程,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契合,主动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和办学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度的调整。
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次规划可以发现,学科和专业建设是一所大学发展的主题,是办学特色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科和专业建设是办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办学特色是整合资源确立优势的重要指向。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一步强化和发展自身的行业特色,把特色建设成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在坚守办学特色的同时,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办学定位进行适度的调整,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逐渐培育和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的调整,势必对原有的学科和专业布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考验学校面对复杂形势所展现的判断、决策和执行能力,并通过制定类似于五年规划的政策文件,变成全校的统一思想和行动。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面对当前全球油气产业低迷、新能源发展迅猛的形势,在坚持石油特色和传统阵地的同时,该校应抓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积极谋划新能源学科布局和新工科专业建设,通过提供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人才获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开辟一条新路。
致谢:感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档案馆所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