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2018-08-13文|梭梭
文|梭 梭
这个暑假,有人因为排队长龙而动心去了美术馆,而有人则因为这样的长龙离开了美术馆。
这一年多来,中国美术馆常常出爆款,排队长龙每每成为一道景观。
2017年的“美在新时代—典藏精品特展”引发排队观展之风,将近两公里的观展队伍吓煞人也。以至于中国美术馆不得不通过公众号提示观众:由于排队人数众多,参观高峰期需排队2-3小时,希望观众错峰观展,有序排队。但什么提示也不能缩短队伍,毕竟这样的展览难得一见。随后的“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以及宋画《云龙图》的出现也都一再排起长龙。最近,汇聚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等名家作品的“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再度让中国美术馆成为焦点,再加上暑期来临,队伍再一次从美术馆前,排到了美术馆后街。
与之相似的是,这两年已经成为新名词的“故宫跑”,为了能够看到《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样的传世佳作,没有大长腿、好体力和好耐力,那就是望尘莫及。
或酷暑,或严冬,或霾深雾重,无论天气条件如何恶劣,这样的长龙都坚持出现。这长龙既是惊叹号,也是一个问号。既让人惊叹、感怀大家对艺术的热情,感慨国民对美的需求高涨,但也让人疑问,为何我们的美术馆门不能开大一点,开久一点,好的艺术品为何不能与大家多多相处,为什么还要物以稀为贵?大家爱看展是好事,怎么才能让好事变得更好呢?
这个暑假,有人因为排队长龙而动心去了美术馆,而有人则因为这样的长龙离开了美术馆,在如长龙般的队伍后面是喧闹嘈杂如菜市场的美术馆,其实已经不适合欣赏作品了。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在莫奈的巨幅《睡莲》前安安静静地坐在长椅上,默默体味大师笔下的光影,没有人挤在你面前拍照、留影;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梵高的《星空》,身边的人也都像你一样沉默着,沉浸在大师绮丽的幻想世界中……而你不用跑,不用挤,有足够的时间和情绪去体会、领悟。这就是国外美术馆的实景,你与大师的距离并不遥远,不需要足够的体力、耐力或是运气,也能更好地感受大师作品,让美与你零距离。
为什么我们的大展都如此抢手呢?以“美在新时代—典藏精品特展”为例,展品虽然非常精彩,但因为筹备时间短,仓促上马,细节之处并不完备,展陈时间又太短,才显得奇货可居。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大展,不仅要用很长的时间去筹备,而且展览的时间至少要半年。出于保护的原因,我们知道经典之作不能轻易拿出来,但既然拿出来就得好好展陈一番,仅仅十来天的展陈时间不仅观众解不了渴,也辜负了对经典的这番折腾。
有时候有了好体力,有了耐力,有了运气还不够,当我们走进美术馆的时候,我们还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进去?欣赏艺术作品是为了接触美,感知美,理解美,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打卡”。
在我们的美术馆里,排了一两个小时队才进去的观众自然是要尽最大可能充分发掘美的价值。于是乎拿起手机拍照,与经典合影,要是能离得更近一点,还能摸一摸那就再好不过了。不如此,岂不是白来一趟?我们且不说那些留影、合影,你今后是否还真的会翻看,是否真的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就说你是否能够因此对这些经典理解得更多、更深吗?
爱美是好的,但凑热闹式的爱美却是毫无必要的。真正欣赏美的人,应该提前做好功课,知道我们将看到的每一幅作品为什么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为什么能够在数百年后依然被人们瞻仰、珍视。这样你在看到作品“本尊”之后是没有时间去拍照合影的,你会抓紧每一秒和经典相处的难得机会,从一笔一画中体味其中的精妙。要知道你的手机像素再高,也无法再现真迹的绝妙,更何况有多少画册比你拍摄得更好。
暑期来临,许多家长都喜欢带孩子去接受美的教育,但别忘了提前做好功课,也为孩子们做好示范,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欣赏艺术品,如何能够离美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