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在大洋上的故事

2018-08-12高悦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洋大厨科考

高悦

随着最后一副地质拖网被钢缆缓缓吊离水面,顺利回收到甲板上,“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大洋30航次科考任务,踏上了归国之路。就连瞬息万变的天气似乎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露出了“温情”的一面,接连几天的大风和涌浪渐渐平复了下来。

每一个到过大洋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故事,或是艰辛,或是惊喜,或是幸福,或是感动,而每一个故事都是属于大洋科考的财富。今天,我想讲一些给你听。

她是“大洋一号”的眼

及时了解天气和气象信息,是船舶在大海中安全航行的重要保障。在大洋30航次三、四航段中,张薇承担着“大洋一号”船气象保障的重要任务,每天接收各类天气图,如同“大洋一号”船的眼睛,及时分析沿途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变化情况,为科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气象支持。

“我是大洋科考历史上第一批女随船预报员。”说这话的时候,张薇很自豪。

“苦不苦?”

“苦,但值得,有意义!”张薇说,能够来到“大洋一号”船,她是幸运的,能把自己的发展同大洋事业发展相结合,付出很有价值。

当初报名时,张薇收到了不少同事善意的劝阻:大洋科考很苦,从来没有女随船预报员,你行吗?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我没经历过,怎么会知道我不行!”张薇坚定地递交了申请书,几天之后,通知下来了,她如愿以偿地成为“大洋一号”船的随船预报员,与另一名女同事李昊倩共同负责大洋30航次的随船气象保障工作。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张薇开始进行精心的准备。“从没做过这么远距离、长时间的随船预报,日常预报与随船预报有很大的不同,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是预报区域不同。张薇的日常预报主要集中在我国近海尤其是北部海区,而这次的随船预报海域是在遥远的西南印度洋,接近令人敬畏的“西风带”,海况瞬息万变,难以捉摸。

其次,日常预报主要为大面积的预报,概念较为宽泛,而随船预报的要求更高,针对性更强,需要直接指导海上科考作业。

针对这些困难情况,张薇一边翻阅相关文献和气候图集收集资料,一边经常与参加过随船预报的同事交流探讨。特别是在“大洋一号”船起航以后,她特别注意收集现场的观测数据,然后与单位制作的预报模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评估模式的准确度,分析预报海域的天气特征,为即将开始的随船预报积累经验。

可是,工作的困难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随船预报最大的难点就是气象资料太少了!”张薇坦言,我国近海预报拥有众多的海洋台站、浮标等观测数据和预报资料,但是在“大洋一号”船的随船预报只能依靠有限的传真气象图,有时超出信号区域连气象图都没有,观测数据也仅限于船舶本站,数据和资料极为匮乏。

在茫茫大洋之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同外界仅有的联系是船上每天两次集中转发的电子邮件,张薇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与单位取得联系,汇报情况,接收资料。

可是,脾气暴躁的西南印度洋紧接着就来了个下马威。“大洋一号”船抵达新的作业站点。按照计划,科考队将在这里进行ROV水下机器人科考作业。

这是一项对海况要求很高的科考作业,张薇从天气图上看到作业点有一个气旋过程,将会影响正常作业,并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陶春辉。

为了争取更多的科考作业时间,陶首席询问张薇:“什么时候起风?能否继续作业?”

这是张薇随船预报以来遇到的第一块“硬骨头”,由于缺少资料和经验,这个气旋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她通过仔细查阅第一、二航段的天气图发现,之前在这个海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天气系统,就在转风向后出现7级大风。

于是,张薇壮着胆子答道:“一定会起风,就在半夜转东南风,并且起风很快!”随后,科考队按照预报意见调整了作业部署。

夕阳西下,“大洋一号”船进入漂航状态。但是,预报中的狂风巨浪迟迟没有出现,风浪反而逐渐减弱,风速一度减至3级。

难道是预报错了?张薇不禁有些紧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几乎每过几分钟就要跑到甲板上观察海况,查看自动观测数据。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慢慢流逝。

凌晨1点,一直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张薇隐约听到窗外的风声越来越响,她赶紧起身去看,大风鬼哭狼嚎般嘶吼着,让人不寒而栗,气象仪上的风向曲线迅速下降,由北风转为东南风,风速曲线一路攀升。

“终于起风了!”张薇长舒了一口气,这种跌宕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我知道前方还会有风雨,但风雨之后也一定有彩虹。能为大洋科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很幸福。”张薇言语中透露着坚定。

“不允许一个队员吃不饱”

“大洋一号”船搭载了70余名科考队员,大家一天的伙食全靠曲培庆等几位厨师张罗。曲大厨性格开朗,厨艺高超。2006年首次到“大洋一号”船上担任厨师长的职务,最长的时候,他在“大洋一号”船上连续工作了343天。

每天清晨,厨师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配菜、洗菜、切菜、炒菜,早饭、午饭、晚饭、夜宵,每天周而复始,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身为大厨,曲培庆操心的地方很多,比如怎样让队友们吃饱、每天的菜谱不重样和确保食品安全等。他会把转天的菜单写在餐厅白板上,让大家心里有数。三菜一汤,荤素搭配。

“大洋一号”船在西南印度洋作业区航行时遇到了狂风巨浪的袭扰,船身时常颠簸,摇晃得很厉害,许多队员出现了晕船症状,没有食欲。但是科考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必须昼夜作业,不能停歇。

“不吃饭哪有力气干活呀!”眼见餐厅里越来越冷清,曲大厨有些担心地说。

“您整天在厨房忙碌,难道就不晕船吗?”有队员问。

“当然也晕船,但是晕船也不能耽误工作。”曲大厨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来餐厅吃饭,我也要把饭做好。”

对于曲大厨来说,没有什么比队员们吃饱吃好更让他欣慰的了。但是科考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老同志喜欢清淡、年轻同志喜欢吃肉,可是船上食材种类有限,实在众口难调。特别是当船航行到一定阶段时,许多蔬菜都放不住了,只剩下土豆、洋葱等少数几种比较容易保存的蔬菜。因此,曲大厨必须要绞尽脑汁“变出点儿花样”,尽可能让科考队员有食欲。

“我每次写菜谱的时候都很慎重,要对每一个菜品负责任,既要考虑到大家的口味,又要保证营养。”曲大厨说,“我的房門24小时都不锁,只要有队员吃不饱,都可以来找我,我负责。”

在远离祖国的日子里,家是“大洋一号”船上最不能提及的话题,再坚强的人,每提到家都会心中酸涩。每天面对大海,心中对家的愧疚如同大海一样深沉。

常年在外,曲大厨已经忘记了在家过年的滋味,“我已经在‘大洋一号船上过了6个春节了,对亲人真的很愧疚”。曲大厨说:“每逢春节不是在大洋上进行科考,就是在船上值班,现在已经习惯了。”

“只要船上还需要我,我就来!”不善言辞的曲大厨如此简单地解释多次参加大洋科考的原因。他用最质朴的语言,给“大洋精神”做了最深刻的诠释。

其实,像曲大厨这样的船员在“大洋一号”船上还有很多,也许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坚守在“大洋一号”船上,但是他们对大洋事业的贡献,早已经写满工茫茫大海。

猜你喜欢

大洋大厨科考
悬浮屋
小学生变“大厨”
恐龙跑得快吗
11岁的“大厨”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我来当大厨
小妮子当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