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18-08-11李小冬

关键词:学生

李小冬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并逐步形成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科学安排野外考察,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课堂教学;野外考察;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并逐步形成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动手绘图、创新演示实验和野外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使命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课内外结合,更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樹立教书育人的意识,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笔者列举了一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巧妙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来自哪里?当然离不开书本知识,但根源上还是来自于学生亲力亲为的生活与实践。宋朝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更是提倡“在做中学”。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有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一) 通过亲手绘制图表,让学生动起来

地理图表以简明形象的图形或符号表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表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难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呈现”在眼前。但因为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比较缺乏,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往往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探索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图表及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亲手绘制图表以及变式图,从图形的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地理事物形成的原理和规律。通过亲手绘制图表,加深对地理要素的理解,学会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善于获取和解读相关地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二)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想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和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区分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差异,可以从人们的主食差异入手:为何会形成“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再如告诉学生:路上捡到一块有特点的石头,别扔了,好好研究一下,或许它就是一块宝石呢。以此激发学生认识岩石的兴趣。浙江临海上盘的翼龙化石就是被当地一位学过地理并对岩石感兴趣的采石工人首先发现的。他捡到翼龙化石时就想到了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化石知识。

(三)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地理课程只有注重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才能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关于流水侵蚀对地貌的影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流水产生多种地貌,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自然力。但流水影响的沉积物是如何沉积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实验步骤:(1)戴上护目镜;(2)找一个干净的塑料广口瓶,瓶中装满三分之二的水;(3)在一个塑料杯中加满200毫升粗细不一的沙、土、黏土和小玻璃珠;(4)把混合物倒入广口瓶中,拧紧盖子,摇晃广口瓶1分钟;(5)把广口瓶放下并观察五分钟[1]。然后,让学生讨论,那些沉积物是以什么顺序沉积的?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为了便于学生区别冰川沉积物的特征,教师可以继续指导学生把刚才使用过的粗细不一的沙、土、黏土和小玻璃珠堆放在一个倾斜的台面上,然后用一把小铲子把这些东西全部推到低洼处,进而让学生讨论:冰川沉积物与流水沉积物的特征有何不同?为什么?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科学安排野外考察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带学生户外走一圈,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即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的培养。野外实践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及应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加强学生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野外实践可以地理社团、班级组织(班主任和地理老师牵头,家长配合)等方式进行。

(一) 通过野外考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对发现学习基本特征的描述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2]。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考察和人文地理学考察。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火山地质公园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从而体会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变化,加深对地质地貌形成知识的理解。再如,通过带领学生去西欧研学旅行,让学生深切感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类型;从上海向西到法兰克福穿越7个时区,学生就出现了严重的时差反应,并打乱了他们的日常睡眠和饮食节奏,这种体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区的概念,并增强区时的换算能力。

(二) 通过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社会调查,实质就是对社会的观察。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社会调查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的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学生地理社团对临海灵湖的水质及景区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洪水期灵湖的水质不佳,而且排泄不畅;由于部分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垃圾随处可见;周边部分建筑物影响整体环境美观等;参观临海市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临海的城市发展。基于此,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呈送给市长,得到市长的高度重视,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针对高中地理不同的教材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 选择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会使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皮亚杰曾说过:“实际上,兴趣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教师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为了观察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考察邻近地区的山间小溪,找一找流水搬运作用的证据。试着找找哪些河段的石块颗粒较大,哪些河段的石块颗粒较小,它们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并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 选择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地理学是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科学。一直以来,人们有个共识,逻辑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对自然地理部分,如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空间三维现象等。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只能做到死记硬背,很难达到理解和消化的效果。但如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手摆弄或操纵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实践中学习,就能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大气的保温作用是知识难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做温室实验,让学生经常测试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温室内外温度、湿度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中之重。大气污染带来的雾霾众所周知,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令人咂舌(五水共治应运而生),噪声污染无处不在,光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人造光是当今社会的优越性之一,街灯使驾驶更安全、交通事故减少,但街灯却是光污染的最大污染源。环境污染为何越来越严重?污染源分别来自哪里?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这些问题不能仅用文字解释,它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而且只要学生具有这种意识,就能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捕捉得到。同时,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我们在做中学,在学中用。

(四)选择有利于知识和技能迁移的内容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用又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地理事实,特别要运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说明地理现象,使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桃渚火山地质公园和珊瑚岩奇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沧海桑田的变化,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场景中,促进学习的纵向迁移。

(五)选择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布卢姆认为,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到5分。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学生开始“喜欢”这门课了,并希望能知道得更多些。例如,当学生掌握实践的策略学习地理知识,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地理,关注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改造的程度与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就需要学生对自然环境了如指掌,同时还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不仅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参考文献:

[1]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地表的演变[M].李绿芊,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猜你喜欢

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