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应成为城市公共场所标配
2018-08-11
事件回放
2015年起,福州市陆续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救命”功能。但目前全市仅设置了约20台AED,多数公共场所还未配备。有人大代表提出,希望在全市大型公共场所普及AED。据悉,未来三年至五年,福州市所有公共场所都将配备AED,总量约300台。
时事鲜评
AED,中文名称就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其主要用于猝死患者的急救,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能成倍提高,所以也被称为“救命神器”。近年来,随着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频发,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部分机场和地铁站,都尝试配备AED设备。即便这些一线城市,AED的配置率也远未达到普及水平。
据央视2015年报道,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每年有50多万,居全球之首。其有效救治率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像AED这类具有高效急救作用的仪器设备在公共场所非常少见。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规定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要求在十分钟内即可获得AED;日本则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平均每十万人有234.8台。
大量案例充分证明,AED对于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说加大AED的配置需要一定的公共投入,但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救命神器”,加大相关公共投入和配置力度显然是值得的,可以納入城市应急预案的保障中,从投入规模到配置标准等进行统一规划。
当然,正如专家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换言之,单纯加大仪器的配备力度或许不难,难的是让仪器发挥应有的“救命”作用还须急救技能作为支撑。此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即便少数公共场所配备了AED,其使用率也非常低,因为很少有普通民众会使用。在公共场所配备AED,与普及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应同步进行。
选自《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