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深处探本相
2018-08-11黄辉霞
黄辉霞
笛卡儿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芦苇平凡又脆弱,生命也是短暂的。然而“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超越了生命极限,用思想照亮了整个宇宙。有情,有思,这正是人之灵性。将情与思诉诸笔端,这是人的存在方式,更是照亮宇宙的缘由。真正的写作,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独到的审视,是一种探寻生命本相的旅程。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会写作的人,能从一粒沙里看世界,能在一片花瓣上说人情。
当我们体悟生活、感悟生命,因小见大,由事悟理,从“心有所想”到“写有所成”,就会在写作中探寻到生命的成长。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层面去探寻呢?
一 在寻常处理探寻人生的真意
写作反映生活,“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根本意义:发现生活的精彩纷呈,发现自然的妙不可言,发现心灵的广袤无垠,发现寻常事物中的人生真意……一篇优秀的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新发现。无论是一种新的现象、新的观点,还是新的感觉、新的情感,总之,写作者要有属于自己的新内容。
试着用自己的眼睛,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审视看似寻常的世间万物,去探寻人生的真意吧!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带着这种“发现力”,你的作文也可以呈现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
微选段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席慕蓉《白色的山茶花》
微点评
将画面定格在常见的一朵花上,由小小的一朵花,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渴望。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再卑微的生命也有意义,再不起眼的事物也有时间赋予的特殊的含义。当你仔细观察,用心体验,你会发现:在每一朵花里、每一粒沙里,都有着无限多的故事。
微选段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速速睁开眼睛,啊啊啊,盆里的昙花,绚烂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啼声起,它大限到来,不做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速速凋谢。
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虽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尤今《昙花的哲学》
微点评
同样面对一朵花,作家尤今对人生的感悟,与席慕蓉迥然不同,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情感、不一样的思维特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因此,每个人的文章就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真正的写作只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
二 在小草里探寻社会的本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小事件、小人物,而这些“小”的方面最能体现人性的精妙、社会的状态。当你学会将微小的事物与更多的人、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思考后,就能在小事件、小人物中看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看到小事件、小人物的社会价值。
微选段
卖杂粮饼的女人,每到黄昏时,会把摊子摆到我们学校门口。两块钱的杂粮饼,现在涨到三块了,味道很好,有时我也会去买上一张。
时间久了,我们相熟了。遇到时,会微笑、点头,算作招呼。偶尔,也有简短的对话,她知道我是老师,会问一句,老师,下课了?我答应一声,问她,冷吗?她笑着回我,不冷。
我们的交往,也仅仅限于此。淡淡的,像路边随便遇到的一段寻常。
我出去开笔会,一走半个多月。回来后,正常上班、下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女人的摊子,还摆在学校门口,上面撑起一个大雨篷,挡风雨的。学生们还未放学,女人便闲着,双手插在红围裙兜里,在看街景。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
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對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微点评
文段记叙的是生活中的琐碎经历,语言平实质朴,让我们看到市井生活,感受到真情与温暖。陌生人尚且如此,在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中,又有多少社会本相等着我们去发现呢?留心身边小事、留意生活细节,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你会从中看到生活百态,品味多彩生活!
三 在身边事中探寻文化的根本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巳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当你懂得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解读,文中叙述的“小事”也就释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微选段
半碗粥,可以满,可以空;可以冷,可以热;可以浓,可以稀。在满与空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浓与稀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我们追求的中庸与中和呢?
电影《叶问2》中有一段话,是叶问开导阿梁时说的:“中国武术,包含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还有修养,贵在中和,不争之争。”从《叶问2》可以学到这种精神,从粥店老板的身上,我一样也学到了这种精神。半碗粥道,体现的是可以上可以下、可以高可以低、可以深可以浅的中和之道。中和,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半,即是全。能够明白这句话含义的,一定也能够明白人生的真谛。
——邵顺文《半碗粥道》
微点评
作者从粥店老板的半碗粥中、这家粥店“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中,悟出了“中和”的儒家思想。中国古语说:“花未全开月未圆。”国人早就体味出“满则溢”的道理,最好的状态是将满未满,逐渐向上的状态。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文化的载体。换言之,每件小事都能折射出大道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能否与自己的文化积累联系起来思考。
微选段
在奥地利,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
孔子对于山水,并无厚此薄彼,说过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里的“乐”字,古代读“要”,一个已经死了的读音。但是我觉得这八个字很有现代美学价值,应该活下去。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
其实,整个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间。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仁者乐山》
微点评
余秋雨先生在奥地利的山水间,领悟到我国古人的山水哲学。他以一种象征思维去看待事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再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用这种眼光看世界,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变成了象征意象,变成了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