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研究
2018-08-11曹湘
曹湘
摘要:以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在风险社会下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常识,但缺乏急救知识;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缺乏防范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但缺乏实际临场运用。同时,在分析了风险社会下我国大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
关键词:风险社会大学生安全意识防范能力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120—04
1 前言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提“风险社会”概念,他认为“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工业设计的现代性”。[1]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使我国迎来新发展的同时也正在经历新的风险,这种始料不及的风险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现代化工业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带来的风险,而是当前社会中各方面潜在或现存的风险,由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带来的在教育、医疗和谋求实际生活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各种风险。“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直属增长,使危险和风险的释放达到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2]风险社会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身处其中且无法逃避,不仅在大环境上我们身处一个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风险社会中,而且对于个人来讲,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现代人片面追求安逸生活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对自身生命安全的关注,生命质量逐年下降,在学生身上的体现越发明显,由其在我国当前以文化课分数定“高低”的教育状况之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已经不被重视。
大学生作为家国未来的主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更换以及大城市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带给他们新鲜感的同时,也带给他们更多潜在的危险和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来自个人生活不规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还来自个人以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生命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成为本研究的旨趣所在。
2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现状分析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伤害或被伤害的风险或潜在风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主要集中在相对简单的校园,但开放式的办学方式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又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相对复杂的外部世界,校园与社会的交互让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不确定的、多变的,存在风险的。另外,“新时期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3]多方面的诱因致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低下,对身边存在的风险不易察觉,增添了潜在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因此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分析既要着眼于校园内部环境,还要放眼于校园外部环境,从整体上把握与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和应对措施。
2.1 具备一定运动常识,但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
互联时代信息和网络发展的步伐让我们不在苦恼于无法主动获取一些知识,而苦恼于被动接受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借助网络的优势,有关健身和运动知识随处可见,再加上一些健身APP的相继问世,让我们始终处在一个运动知识的包围圈中,即使不主动了解和关注,也会被动接受一些常识,特别是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触碰到这些知识。再者,大学以前体育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也让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常识。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指导大学生的一般健身运动,但面对意外风险时却无法做出恰当举措,及时挽救生命。
近几年,由心脏骤停引发的运动猝死事件频繁发生,仅在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间,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案列就高达47例,“频繁发生的运动猝死事件,不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损失,也给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然而悲剧并未停止,在2012年网络上公布的15例猝死案例中,運动猝死多达11例之多。悲剧的一再发生,与猝死者的身边人缺少急救知识和技能息息相关,因缺少及时的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贻误了“黄金”抢救时间也注定让生命无法挽回。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没有很好的开展急救课程,致使学生完全没办法掌握有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诚如人大代表郑坚江先生所说:“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学和大学对急救知识和技能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未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急救知识普及通常安排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基本为空白。”[5]
运动猝死只是万千风险事故中的一种,但仅此一种就足以让我们胆战心惊,更何况,生活中不止运动一件事。因此,加紧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和训练,让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充当急救先锋,保护更多的人成为当务之急。
2.2 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缺乏防范能力
安全意识是人们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观念,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为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心理状态。大学生所具备的安全意识不仅局限在人身安全,还包括财产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这与他们所处的当代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始料不及的风险和危险将不再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危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领域、从通讯领域和软件领域产生的风险和危险。”[6]他们的这种安全意识既有从小被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得来的,又有实际生活中自己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得来的,还有大学安全教育得来的。
即使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社会结构差异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教育和阅读能力,货币经济的发展延伸所造成的空前繁多的实际生活利益,这些发展成果都成为了人口空前广泛流动的原因”,[7]让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事实证明,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国大学生遇害或失联事件时常发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仅在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这一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超过50例女大学生被害事件,更严重的是仅在2014年8月到9月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女大学生被害事件就超过10起。这些被害人受害的时间多数集中在“放假回家、开学返校、假期兼职以及假期单独玩晚出”[8]的时候,此时的他们处于相对孤立的场景,即使具备一定的防范能力,但还是缺乏逃生、或者救命的能力。再者,受“及时享乐、追求时尚、互相攀比、盲目从众和有钱任性等畸形消费心理在作祟”的影响,校园贷悄然兴起,大学生不堪校园贷压力,选择轻生、被迫拍摄裸露照片以及出卖灵魂和肉体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尽管他们明知有风险,却还是一意孤行,真可谓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从多种事实皆可表明,尽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思想上的疏忽、行为上的不在意和防范能力的缺乏,也让他们被伤害时缺乏实质性的生命保护能力。另外,被伤害后的大学生不能利用正确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积极反击、正确维权和自我保护,只是一味吞食苦果,也证明他们缺乏应有的防范能力和手段。
2.3 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但缺乏实际临场运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阶段,个体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在这一时期逐渐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9]此时的大学生是相对成熟的,相对有经验的,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历,以及身边长者对他们行为习惯的熏陶和学校教育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影响,都内化为他们简单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这种经验是初级的,是还在发展中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一些简单事情的,但当面对复杂的情况是,是不足的。比如,大学生很容易陷于感情用事,困于“面子”和“不好意思”,缺乏理性的思考常常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局面;再者因为社会经验的不足,意气用事、冲动行事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仅有的一些社会经验,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脱离父母、学校、老师、朋友等身边人的保护和支持时,更是容易犯下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环境的变化带来心态的改变,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从以前父母解决所有的重要事情,到自己直接面对复杂的情况,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但恰恰此时他们需要面对的事情和问题急需要他们用已有的经验去处理和解决,这就让他们陷入困局。学校的生活和教学环境,永远不能比拟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这让学生获得的部分经验没有实践的场所。再者,学校的教育和知识永远无法直接转化为学生面对社会复杂情况的社会经验,这也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显得经验不足和手足无措,缺乏实际案例剖析和模拟实际场景观摩,致使大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时显得能力不足,但是目前的高安全教育很难提供这样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大学生灵活转变心态以适应不同环境,实现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无缝衔接带来困难。
3 风险社会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措施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人造风险代替了‘自然风险,成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风险。”[10]主客观因素并存的风险社会,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不仅要在客观上建立绝对的安全保障,还要在主观上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主客观同时发力,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大学生被伤害的风险。
3.1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識,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只有真正在意识上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会在行为上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被伤害。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成为降低风险的首要目标。
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学校安保部门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宣讲会。通过不定期的安全知识宣讲和防范技能展示,巩固和维持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让他们在直面危险和风险时能够做出最合理的举措,为挽救生命争取最大的时间。二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老师举办安全知识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知识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的开展,旨在让学生积极探讨已经发生的大学生被害事件的原因,深入分析能够避免被伤害的举措,同时加以老师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3.2 建立校园安全保障,降低风险概率
校园安全保障的建立,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厘清学校教育承担的安全教育职责和使命,还要在校园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更要在体系之外打造一支专业的执行团队——师资力量。从上到下的三方面携手共进,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更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贴上“保护膜”,降低大学生发生风险的概率。从法律层面制定针对性的校园安全条例,是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推进的首要前提,也是法治社会背景下校园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根据当前社会和校园发展实情为背景,紧密联系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且具有引导性的法律条例,进而促进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为准则的建立,推进校园安全工作的稳步前进,让学生和教师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师资力量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们对体系和制度的理解以及执行能力的强与弱,都决定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好与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后生活中生活经验的交流和引导,也成为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和建全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学生安全,既要做到有法可依,又要做到深入贯彻和执行。
3.3 开设急救和防范技能课程,提高生命保护能力
“大学生安全教育仍然未能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列入教学计划,成为规定的教育内容,更没有正规的教材、课程以及专业的师资力量。”[11]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教育系统之中,不管是课程体系建设还是课程内容选取,急救知识和生命保卫技能等安全教育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现实悲剧的一再上演,迫使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首先,开设急救知识和技能课程,普及安全教育和生命救护知识。高校可以在各院系开设专门的急救知识和生命救护技能课程,在普及急救知识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模拟实践场所,让知识转化为行动,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生命救护能力。其次,开设生命保卫技能课程。生命是一切安全的开始,确保生命安全才能保障各项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好像“1”代表着身体,“0”代表着各种利益,没有一个好的身体,“1”后面跟再多的“0”也没有任何意义。开设生命安全保卫技能课程,如女子防身术、格斗技能、生命保卫技能等课程,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同学们在清晰地认识到危险的同时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伤害事故的方法,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生命的安全;再者,通过老师的技能展示和对技术动作的剖析,可以让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一种或者几招生命保卫技能技术,在降低风险的同为争取生命安全提供助力。
3.4 与社会建立衔接机制,提高适应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校园管理方式的开放性和社会化发展,以及学生对校外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冲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都让大学生直面更多的潜在风险。与其筑坝拦洪,不如开渠引流。既然校园环境呈现出一种与社会环境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那么在校园内建立一种衔接机制,让学生在有机会了解社会风险的同时,还能确保自己的安全,提升自己的社会风险意识。可以让学校安保部门或学校武装部等安全保障部门,邀请警察、律师、消防员等社会人士,通过真实的案例剖析和经验总结,向大学生传递真实的社会风险,让他们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认识到社会风险的危害性和残酷性,并建立风险防范意识的心理屏障和思想警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让大学生在外出或步入社会的时候时刻留意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发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风险事故对自身造成的伤害。
4 结语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严重缺失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带来巨大的痛苦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考虑发生这一切的根源所在:校园安全教育的缺失。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让大学生掌握生命急救知识和生命保卫技能,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减少大学生被伤害事故发生的频率,让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文獻:
[1](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3.
[2](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吴柏青,靳能法,许金砖等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20.
[4]谢庆芝,邱祖建.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与风险预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97.
[5]郑坚江.将急救知识列为中学大学必修课[N].中国红十字报,2018-3-13(Al).
[6]斯科特.拉什,王武龙.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52-63.
[7]克.伯吉斯,麦肯齐,宋俊岭,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
[8]黄冬,何炬松,岳洋.我国女大学生被害预防研究——以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为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19_24.
[9]严建雯,汪莹.大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06-109.
[10]章乐.风险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学校教育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5(15):33-37.
[11]马振超.从女大学生失联看当前大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⑴: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