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8-08-11谭小春马雪
谭小春 马雪
摘要:当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路径受阻的情形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无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突破。因为民族社区教育具有的大众性、自发性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弥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传承模式的不足,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社区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75—03
社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于生活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人一生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偏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使得其在文化认同、传承与发展中具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必须受到关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与当地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在普及民族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的功能不可忽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习俗、礼仪、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在当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路径受阻的情形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必然选择。因为在少数民族社区,民族传统体育能在乡土中获得了较好的传递: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来说,他们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是通过长辈的教授、同辈间的相互切磋或者群体间的互动而习得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的意义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在他们的思维观念中,如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能使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活”的方式传承下来。而民族體育文化传承活动只有在活生生的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社区中才能让民族体育文化鲜活起来,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本研究旨在探究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作用,有助于我们从更综合、更宽泛的学科中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问题,丰富和拓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
1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1.1 家庭教育在传承中正面临冲击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孩子一出生就通过家人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耳濡目染开始了本民族文化的习得。通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富有生产生活情趣,家长在劳动之余或闲暇时间会和孩子玩一些身体娱乐活动,如棋类、抽陀螺、摔跤、踢毽子、跳房子、荡秋千、骑马、射箭等,在各类传统节日带孩子参加一些民俗体育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又配合学校和社会完成了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民族地区的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纷纷走出家门寻求发展,把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家庭教育日渐衰微,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2 学校教育在传承中的“力不从心”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主流体育文化,而少数民族那些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却很少,也很难融入学校体育文化。另外原已获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因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日渐将本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淡出生活。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另外有些传统项目本身也不具备进入学校的条件,学校目前也没有能力容纳全部的项目,如水族端节的赛马活动,由于马匹、场地等原因,不具备在学校开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面正面临着:如何梳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哪些项目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会走得更远?又如何调解西方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冲突等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难题,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2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突破
2.1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上的优势
2.1.1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自发性”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植根于民族体内,是贴切民族生产生活的教育,主要通过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用他们熟悉的、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方式开展,因而使得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自然完成,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依靠言传身教、身体模仿、游戏交流来进行,吸引着人们自觉参与,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2.1.2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全民性”
从社区教育手段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家庭祖传、师傅带徒第等一对一的方式或是通过节日、宗教、民间习俗、礼仪活动等一对多的方式,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实现文化传承的。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取材于本民族生产生活,多以民间习俗、节日礼仪、宗教祭祀等中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来实现,通过家族相传、师傅带徒弟等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口耳相传,吸引着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广泛参与,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因此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了全民性。
2.2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作用
2.2.1 利于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多种方式组织、集齐社区中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民族文化活动中来,这就为人们接触和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通过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了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代际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化冲击带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增加青少年一代接触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2.2.2 利于提供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能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有效的载体,参与者通过所在社区的自发群体或民间组织从小习得,形成良好的传承习惯和文化场域。如老年协会、各种民族体育传承协会等民间社团,经常会组织成员参加和宣传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再如社区内的文化站、医疗站、宣传站、人文历史博物馆等,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民族体育文化,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另外,还有民族地区有依靠当地宗教首领、文化艺人、祭师等利用寺庙、传统仪式、鼓楼等古老文化传承场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习俗。
2.2.3 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承的有益补充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植根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社会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源,也是传承之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赖于特定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其传承也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如果我们只在学校进行民族体育文化传承,而不接触社会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会出现学校课程与民族体育文化的脱节,甚至出现学校传承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则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同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宗教仪式等连接起来,灵活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使社区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大舞台。尤其是这些趣味性、游戏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跳竹竿、抖空竹等,还有各种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活动中举行的各类民俗体育活动,大大丰富了青少年课余文化生活,又让他们对本民族体育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这种民俗体育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他们增加与社区成员的情感互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且使得他们自觉形成一种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惯习。因此社区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承的有益补充。
2.2.4 利于服务本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而民族文化资源往往是开发的重点,最为常见的是发展旅游产业。在开发民族旅游产业中,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又是开发中不可忽视一个重点。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中,民族村寨社区中的各种民间体育组织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能积极主动整合和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来促进该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教育传承模式的日渐衰微和学校教育在传承上的“力不从心”。伴随着各种少数民族传統体育文化活动在社区中的开展和举办,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得以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强化和发展,弥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传承模式的不足。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李景繁,程仕.武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的梳理与省思[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1):106-107.
[2]周娟,鲜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继续教育,2012(27):49-52.
[3]程世岳.论社区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成人教育,2012(12)13-14.
[4]卢德生.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实践逻辑[J].职教论坛,2012(12)46.
[5]程世岳,叶飞霞.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4(1)77-79.
[6]夏琼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⑴:71-72.
[7]张国栋,巴登尼玛.教育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9(6):94-95.
[8]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