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2018-08-11周小青周若夫刘宁宁张冬琴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太极拳内涵

周小青 周若夫 刘宁宁 张冬琴

摘要:太极拳承载着中国太极拳文化的特殊形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太极拳文内涵及其中国传统哲学基础的阐述不仅是对太极拳文化特征的回归和吸纳,更是一种超越和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及其中国传统哲学基础的进行阐释,以此来探讨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太极拳文化的哲理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性和融合性等特征,同时针对当前太极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太极拳在现代文化大繁荣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以期为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造福人类与丰富中国文化。

关键词:太极拳 特征 内涵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40—03

1 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及其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1.1 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太极拳早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以及价值融会贯通,是武术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太极拳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概念,同时也是来自过去,现在仍有很强生命力的概念。

太极拳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艺术、体育之林的关键是“中国性”——是太极拳文化存在的首要条件。太极拳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独自创发自成体系,在绵延数千年中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太极拳文化界定为:以太极拳动作为载体,其思想表达带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另外,演练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太极拳文化离不开这三点,缺一不可:第一,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第二,太极拳文化是独立的、完成的体系;第三,太极拳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三点既是母体文化的有机体,又自成完整体系,才可能全面体现、反映母体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太极拳文化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1.2.1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源自于道家学说。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哲学流派,他们之中有很多观点是对立的,但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看法却是一致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是天人相通。张岱年老先生说过,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那就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体的,而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参悟天地万物乃为一体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1]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子尽之。[2]正是在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引下,太极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理性精神和神秘意蕴的思想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太极拳侧重内外兼修、形神共练的根本理念。

另外,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追求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个体去体验、参悟。太极拳不仅作为一种格斗技艺存在,更是一种求道的方式。道既是一种无的状态,又是一种有的能力。人类要想真正认识宇宙和参悟自然的大道,就应该从“有”和“无”两个方面把握。在习练太极拳时要做到心无杂念,动作松静自然,貌似全“无”,其实“有”在其中,一切听从自然,也可以理解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充分发挥道家的“无为”思想。

1.2.2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指从阴阳两个维度,利用对立统一规律,以此来解释事物从产生到灭亡等变化根源和规律的一门朴素哲学理论,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思想就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依存。在太极拳的演变过程中,阴阳学说的思想始终影响着太极拳的发展,可以说,太极拳发展中无处不反映出阴阳变化的思想,所以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之谓。[3]在拳法的运用上,太极拳把阴阳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在每一招和每一势上,都体现出阴阳的转换,也就是人们常讲的,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太极拳以阴阳互变为准则,把阴阳学说融合到太极拳具体的技术动作上,体现出善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

1.2.3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国出现很早,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是事物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排斥的关系,许多武术的典籍中运用五行学说解释武术的技术,特别是对技击技术的说明,如《太极拳谱》中就有进步为火,退步为水,左顾为木,右盼为金,定之方中为土之说。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习练者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习练者长期的练习、领悟,不断规范人的行为、克制人的欲望、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体现一种高雅的文化品位。

太极拳文化主要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使之内化为指导太极拳发展的理论依据。通过太极拳的对人的教化功能,以及太极拳的习练目标,使得太极拳文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然后实现由“技”入“道”的终极目标。练习太极拳以及超越了一般的身体活动,完成了从强身健体向追求心灵和谐的转变,体现出了高超的文化特征。

2 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哲理性与艺术性

太极拳融合了诸多学科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医学、养生学等等,使得理论基础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具备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特质。[4]这些哲学思想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成为其理论基础的核心层,如太极拳文化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学说、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等特点,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从而形成了太极拳文化的哲理性。

在太极拳中,无论是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上,都体现了太极拳文化的思想内涵。太极拳在攻防转换中所显示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达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一种文化符号,不仅给世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太极拳中蕴含的艺术性是中华武术千百年来泽惠大众的关键,在太极拳的训练过程中,无论在攻防技击上,还是在意境的追求上,都集中表达了太极拳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在“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蕴含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技击美;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高超技艺和传神精彩的形体表达,进而使太极拳更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和更浓郁的艺术氛围。[5]

2.2 历史性与时代性

太极拳文化的发生、成长到形成自身体系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因此也就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千百年的发展,随历史的更替,每个历史时期的武术实践都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思想。因此,这些思想的变化更替,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历史上武术思想的演变体现着人们对武术价值的选择与取向。中国武术的思想理论经过数千年的流传,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在太极拳文化的演变过程中,那些代表进步的元素形成了时代精神,太极拳文化中有保持旺盛的新时代活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体现太极拳文化的特色,挖掘太极拳文化中对当今社会有作用的真知灼见和积极进步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有特色的理论,形成当今时代武术文化,才能在当下知识大爆炸时代下继续繁荣昌盛。[6]

2.3 继承性和融合性

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武术文化。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传承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也不可能彻底被下一代所承继,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地区或民族不受外界文化的渗透,从而出现文化的交流,必然产生文化的交融、变迁,新中国建立后,武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体育属性的竞技武术,这就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事例,这种武术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是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统一过程,是使太极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前进的动力。

3 太极拳文化的价值取向

3.1 崇尚武德发扬太极拳文化道德观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太极拳的习练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锻炼的方式方法,也形成一套与社会相关联的道德体系,也就是武德,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德具体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

德育是太极拳文化理论的重要部分,表现为以道德规范习练者之行为,调整练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习练者与社会间的基本准则,让道德观念来约束武技。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要求练习者遵守社会规则,尊敬师长,反对恃强凌弱;要求练习者有高尚的道德品德和强大的胸怀,彰显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内涵。但是,武德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成长的,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较深,“武德”中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说“传男不传女”等思想,这是值得当代的武术传播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做到“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武德中优秀的精华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

3.2 内外兼修挖掘太极拳文化健身养生功能

太极拳有明显的保健功效。《十三势歌》日:“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从事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太极拳还对某些慢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文明进步背后的负面影响,太极拳文化尊崇“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以达到“内外兼修”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追求,对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人类文明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时代,研究和挖掘太极拳文化健身养身功能,坚持健身养生的独特价值,这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3 追求和諧促进太极拳文化持续发展

太极拳文化是以太极拳动作为载体,其思想表达带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另外演练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来了儒、释、道、佛等诸家学说,既有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也有佛家”大善以慈悲为怀”的高层境界,还有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太极拳强调个体自身的内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武术与中华文化的完美结合,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8]

总之,太极拳文化以“和谐”为伦理思想的最高准则,教育引导习武之人成为尚武崇德的光辉典范,为世界武技爱好者做好榜样,力争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同时,促进太极拳文化传承下来的种种精神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4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它产生及发展过程中都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历史渊源,但当今社会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融汇,已成为现代文化走向的主流,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太极拳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取向趋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太极拳文化,使太极拳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这是把太极拳文化推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

[2]钱穆.中国文化特质载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2.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0-102.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4.

[5]桑全喜.中和思想与太极拳文化的价值取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41-43.

[6]程大力.太极拳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内涵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14⑷:17-20.

[7]郑涛,等.武术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用[J].体育世界,2012(12):83-85.

[8]王国志,等.论和谐的中华武术[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4-16.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太极拳内涵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