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弛豫概念在太极劲解释及其太极拳新歌诀中的应用

2018-08-11扈罗全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太极武术

扈罗全

摘要:太极劲是太极拳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弛豫概念及其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训练中对“松沉”的状态要求,对太极劲进行解释,并分别从沉劲、劲路、暗劲、合劲这四种与太极劲紧密相关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太极弛豫歌诀,对该歌诀根据太极拳习练的要求进行,阐述,可以提高训练太极劲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 太极 太极劲 弛豫 沉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37—03

1 引言

太极拳自1880年李亦畲编撰完成《太极拳论》文献问世以来,各种解读太极拳的资料汗牛充栋。[1]太极拳大师高手也不断提出他们解读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一些经验常常以歌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太极拳中特别注重“松沉”,其直接效果就是表现出沉劲,这是我国内家拳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松沉易于言说,不易习练,无法通过短时间的训练达到这种状态。[2,3]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习练太极拳的一些经验体会,引入弛豫概念,以此来描绘和表征松沉,提高太极拳习练的效果。对“弛豫”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2 弛豫

弛豫现象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物体从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不断松弛的过程,即是指一个系统逐步舒缓并释放其中过多的压力/张力,直至达到平衡态的过程。弛豫的英文写作Relaxation。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该时间表示物体从不平衡状态达到物理学动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举例来说,一个弹簧对其施加外力以后,弹簧会被拉长,进入非平衡态。当释放外力后,弹簧会进行来回伸缩运动,前期外加给弹簧的能量会以动能与弹性势能的形式,在两种能量之间进行周期性的交换。由于弹簧自身存在阻尼现象,外加的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耗散,直至弹簧恢复到最初的平衡态。

弛豫过程在表现形式上,表征了一个物理系统中的合(平衡)——开(不平衡)——合(平衡)之间的轉变关系。因此,使用弛豫图像及其相关的信息,可以描述太极拳理论中与开合相关的重要概念,其中特别对因开合作用而导致的与“沉”相关的沉劲、劲路、暗劲、合劲等有重要的意义。

3 太极劲的四个重要概念及其解释

3.1 沉劲

沉劲也叫作松沉劲。洪均生先生在论及捋法要求时明确指出,出沉劲要求前手是收肘不收手,肘化劲而后退,手后退中有进。收即是放,沉即是起,是浮。郝为真先生谈太极拳的沉劲时指出,太极拳有三层境界,最高一层如人在水面踏水,松而不沉。

沉劲通常也称作松沉劲。一般人通常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搀扶一个醉鬼,会感觉特别吃力,因为搀扶的对象完全放松了,重心特别低,所以要扶起他特别费力。沉的结果会导致人体的重心自然下降,双脚会自然蹬地。与沉相对的是僵。僵是被动,是死劲;沉是主动,是活劲。

在沉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会处于相合状态,这个状态是松沉劲的基本落脚点。使用弛豫图像来描述时,沉是在平衡状态。借用太极拳大家李经梧先生的言论,当从上往下往水缸注水时,先期沉在水缸里面、处于底部的水,会从缸的四周反弹上来。沿着缸沿向缸壁四面反弹上来的水有一股劲,这种劲就是沉劲。在太极拳里,这种先下后上、由内至外的劲,表现为一种沉劲。

3.2 劲路

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劲的转换。劲路是在行拳过程中,身体上一个具体着力点的移动路径。套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概念,劲路是指起源于脚底部位的着力点,根据攻防策略的需要,逐渐移动到肢体各部位,以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列肘靠”的方式泄出力量。所以在径路环路中,不能出现劲路短路,或者叫“滑路”的过程。必须如在沙滩上走路,在草地上滑板一样,缓缓前行,在肢体摆动过程中时刻要包含着“弛豫”过程。劲路中有劲源和劲宿。劲源是指己方的双脚底,有时候也可以是在某一只单脚底。劲宿是指最后己方出力的肢体部位,即太极八法中肢体的依托部位。

劲路体现了弛豫过程的弛豫时间图像。弛豫过程有一个时间区间。在该区间中,不平衡状态逐渐向平衡状态过渡、转换,存在一个特定的路径,总是从高不平衡状态向低不平衡状态进行转变,犹如太极拳劲路中要求的“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的要求(见《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3.3 暗劲

暗劲通常是指在对方的不知不觉中,己方发出的劲。“拳打三节不见形”。暗劲是在松沉前提下,按照太极拳的劲路要求,从劲源到劲宿,连贯性发出的劲。通常在悄无声息中完成攻击任务。暗劲需要在松沉状态下才能发出。如同人在跑步状态下,使出的力量较为有限。然而人在蹬地静止状态,可以用手拉动远超过体重的物体,这其实就是暗劲的一种使用方式。发出暗劲时,要求“周身一家,周身无有缺陷”(见《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暗劲类似于在松沉状态下积蓄的能量。表现在弛豫时间图像中,暗劲意指先期外加的能量隐藏在物理系统中,随时准备进行能量的传递。

3.4 合劲

太极拳的劲是耦合发出的,即有一个前向的劲路时,必须以后向劲路为其配合、支撑,如同侧翼支持主翼一样。太极拳发劲时要求将展未展。在肢体某部位发劲的同时,与该肢体部位的对偶位置(右手的对偶可以是左手,或者左腿等),有一个先合后分的对拉劲。依靠身体自身的旋转运动(这种旋转是一种泛指,及任何先合后分、由肢体两个不同部位构成的连续运动状态),产生合劲。

在《打手歌》中(该歌诀是武禹襄经过数年斟酌而仍未完稿的遗憾作品,虽不完整,但言简意赅,词句凝练)指出,“引进落空合即出”。合劲是太极拳劲力的突出特征,合劲有时候也称作太极劲。在形成合劲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身体多个部位的开合运动。所有开合运动,都是在“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最佳效果,特别是腰背开合运动。在洪传陈氏太极拳的日常训练中,“三换掌”是训练肢体开合运动的一种常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尤其是要注重腰背开合、双手开合的暗劲发力。在相合的一瞬间暗劲传递到劲宿,完成发力过程。

在弛豫时间图像中。合劲是中间平衡状态下集聚的势能,随时可以转化为迅猛的动能。

4 一种太极劲训练方式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习练太极拳的经验,借用并参考在弛豫系统相关的概念及图像,编创了一首太极拳新歌诀表述如下,以此可以作为太极拳中沉劲的训练方式。

太极弛豫歌

左右相合,上下相随;

小圈大圈,同心异径;

内圈主动,外围随动;

由内至外,摆动弛豫。

该歌诀浅显易懂,从身体的左右两侧、上下两端,注重合劲。肢体各部位运动时,身体如同套上了多个圆圈。离身体中轴线最近的部位,圆圈的半径最小。肩部、肘部、掌部,转圈的范围依次逐渐变大。所有肢体部位转动的圆心都要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即落在脊椎上。

劲路是从内逐级向外传播的,内部的肢体部位先运动,带动外部的肢体进行从动运动。在劲路传递过程中,从视觉角度上观察,身体远端的肢体部位动作,要比近端肢体部位的动作慢半拍。其原因是肢体的运动方式是“随曲就伸”,是一种曲线运动,一种舒展的运动方式。因此,身体姿态会表现出从一个不平衡状态,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也叫做肢体的弛豫过程。

5 结语

本研究结合经典的太极拳理论,使用弛豫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图像,对沉劲、劲路、暗劲、合劲这四种与太极拳中“松沉”的状态紧密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结合作者总结的太极弛豫歌诀,使用该歌诀指导习练太极拳,提高训练太极劲的效果。通过借用弛豫概念,对太极拳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太极劲和“松沉”状态进行图像化解构,分析松沉要求,会有助于习练者加快步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太极拳谱:修订本[M].第2版.沈寿,点校考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罗卫民.传统太极拳理论的现代解读[J].中华武术研究,2011(1):3-5.

[3]冯志强.混元太极炮锤四十六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太极武术
太极
游太极洞
中华武术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美丽的太极岛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