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习练中松劲的调节
2018-08-11程丽芬
程丽芬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武术的内家拳的一种,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太极拳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运动过程缓慢柔和,老少皆宜,拥有增强体魄、保护自己和抵御敌人等功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包含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辩证思想以及佛家、医家的思想,具有健身、养性、技击等多种功能,它对练习者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形、意、神、气等四个方面的锻炼,非常合乎人体的身心发展要求;对我们个人身体的健康以及心理的健康和人际的交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太极拳的“松劲”进行研究,论述其对习练者带来的影响,以探讨建立最佳松劲习练的方式。
关键词:太极拳 松劲 调节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34—04
跟人体有关的各个运动项目都强调“松劲”。武术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种,各个套路拳术动作都需强调松,其中太极拳就是特别需要强调“松劲”。那为什么要强调松呢?因为人体最大的潜能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只有放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太极拳也是这样的。但是由于太极拳动作的外形的松柔误导了人们,导致人们偏重外在动作的模仿,忽略内在的精神,使太极拳成为太极操,甚至在竞赛或演出中,人们忽略了太极拳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质,都只重视动作是否漂亮,从而使太极拳成为只重视表演化的运动,成为太极舞。其实太极拳确实有表演艺术性的功能,但是人们不能因为动作的美而过分的重视太极拳松柔的外在,反而疏忽了太极拳松柔的内在。这必然会使太极拳丢失武之本质。其次还有很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在学习和练习中感觉心情很紧张、动作非常的僵硬,从而无法达到练习太极拳的最好效果。因而有学者提出“身虽动,心贵静”,要求练习者从心静体松入手。
1 太极拳动作练习中“松”的要求
太极拳是一种顺着人体的自然规律,而引发的自然之力的武术运动。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全身放松,贯以神气带领,并通过一种特殊的修炼过程,调理和强化人的身体本能,开拓人的身体潜能,使人的身体、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和自由。“放松”要先松心而后松身,再从头部和颈部、脊和背部、肩部、腰部、胯、膝关节、手部、肘关节、腕关节等都完全的放松开、松透、毫无拘束之力。
1.1 头部练习中“松”的要求
头是精髓之海,颈是中枢要道,头颈是全身的总指挥部。头颈稍有不正,对重心平稳、立身中正、气血畅通、劲力贯串等有直接妨礙。例如:一仰头,后面督脉之气就上不来,神就贯不到顶,身体的中正安舒就被破坏了。一低头,前面任脉之气就下不去,就不能气沉丹田,内气就运转不开。头一左歪,左侧腰腿之气就上逆。头一右歪,右侧腰腿就松不下去。脖子一缩,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都不见了。“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所以,先人就提出了虚灵顶劲的要领。
1.2 肩肘练习中“松”的要求
肩部的动作要领可用松、沉、开、合、顺五个字概括。
松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是其他四法的基础和灵魂。没有松的沉就是压,压迫胸腔,妨碍呼吸;没有松的开就是用力强推、强拉,没有松的合是挤压,都会牵动内气上逆,影响下盘稳定。松肩是有含蓄之意的。松肩松胯,一身松下。松肩对全身放松和内气下沉有着密切关系和积极作用。
肩部的松沉有助于坠肘。发挥肘关节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伸不能伸直,缩不能缩瘪,内中常含有松沉撑顶之意。松沉就是从肘尖往下松,就是依着肘尖的自身的重量,依着地心的引力向下松沉。因肘关节是悬空的,松沉的感觉就是向下垂,向下坠,所以就用“坠”字表述肘关节的基本要领,要求不论手臂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不论平伸、上举或内合、外撑,肘关节都应有向下沉坠的意识,肘尖却不能向上翻,都要有护肋之意,否则,会引起内气上逆,妨碍松体、沉气、静心和劲力传递。
坠肘和沉肩是相辅相成的;沉肩是坠肘的基础,是以肩送肘或以肩带肘;坠肘是沉肩地发展和延续,有助于沉肩。
1.3 腕指练习中“松”的要求
腕是臂与手的沟通管道,因为活,所以一是容易懈,使手像无骨似的向下耷拉着;二是容易折,即用力折成了死弯,失去了圆活。懈与折都丢失了松棚状态,都不利于于手与臂之间气血和劲力贯通。为了贯通,必须放松,但怎样放松,却有不同的说道。一种是主张像沉肩坠肘似的向下松,提出坐腕、塌腕的要领。另一种是主张像展掌舒指似的伸展开,将关节松开,提出直腕、鼓腕等要领。腕在关节中最为灵活,因为灵活所以容易过,所以就如上所说过松就懈了,过紧就折了。要想松对,就必须掌握一个度。
全身处处都能领,最灵巧、最方便的手指当然更能领。手指引领,不论什么动作,均有带头先走的一指着意引领,假如五指难分先后,则由中指着意引领,一指引领,其他四指配合。运行过程中手臂在旋转,腰身在伸缩,手指上的领劲也必须及时变化。
1.4 胸背部练习中“松”的要求
胸背部在练习中要求含胸拔背。首先从胸部说起,含胸的要点就是松胸,不但要松开胸部的骨肉,而且要松空内部的胸腔。胸腔的松意不但要向周围弥散,而且要向下松落,以向下扩大胸腔,使心肺等脏器有更加宽裕的空间环境,更有利于肺脏呼吸和心脏泵血。胸腔放松,气沉丹田,还有“放松”,“把心放到肚子里”的作用。心,不只是心脏之心,不仅是血液循环的发动机,而且是心情之心,主管人的情感和情志。胸中之气沉下去了,松下去了,就是把心放下了,情绪就安静了,就不会胡思乱想了。静是松的结果。因松而静,故日松静。
抜背的拔字一有上提之意,主要指大椎把脊柱向后上方提起来,二指背部有上下左右地伸拉之意,上下拉长,左右拉宽,使脊背宽大。含胸为阴,拔背为阳;阳离不开阴,阴离不开阳;含胸与拔背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相辅相济。可以含胸自然可以拔背,可以拔背自然可以含胸。含胸与拔背相互借力,反向互动。蓄劲时,后面两肩胛骨及左右背肌横向松开,使前面肩胸含住;发劲时,前面锁骨及胸肌横向松开,使后面肩胛与两侧背肌合住。蓄是后背松开,前胸松合;发是前胸松开,后背松合。蓄劲和发劲,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松的部位和松的方法不同而已,都是放松的结果,千万不要用手力。
1.5 腰腹部练习中“松”的要求
腰的要领是松、沉、直、竖。松是腰的首先要领。松贝麵、松则通、松则活,松就是用意不用力,就是散、虚、空。散就是腰间十字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散开、舒展开,像鲜花怒放时花瓣向四方舒展开一样,而命门穴像中间的花心自然向外吐露出来。虚就是在散的基础上虚化了,好像冰化成水,水化成了气,若有若无了。空就是好像没有腰的感觉了,上面是背肋,下面是臀部,中间像是空了。松透了就有空感了。空,既是松的方法,又是松的境界。空了就通了,就灵了,就通灵、空灵了。第二是沉,就是向下放松,是松沉,特别是在屈腰蓄劲,命门后鼓下坐,带动脊柱向下松沉时,两肾也向下找环跳,是典型地沉。
太极拳重视腰,但腰离不开腹。腰脊必须在丹田的宾辅下,才能正常地发挥主宰作用。丹田的练法,第一仍是松,放松是肢体各个部位、各种动法的前提,是贯彻各种要领的要领,是各种要领的灵魂,有了松一切好办,没有松一切艰难。丹田放松,首先是从上向下松沉,从肚脐及其两侧天枢穴向下放。其次是从内向外松开。
1.6 臀部练习中“松”的要求
臀部动作有溜臀、泛臀、敛臀,三者都包含有松沉之意。溜臀、泛臀、敛臀,都是松臀,只下过是在整体开合伸缩的不同体势下的不同松法,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体势,为了因体势制宜的更好松法,为了更透彻的松腰、松胯、放松全身,使松稳居灵魂的地位。
1.7 开裆下跨练习中“松”的要求
开裆就是松开裆部,就是给裆部一个宽松的环境。开裆第一要松开会阴穴。只有松开了会阴穴,才能使各脉通畅,从而使气血运行全身。第二,松开大腿根。大腿根是胯底的内侧重心,是会阴牵动两胯、贯通两腿的拉手。第三,松圆裆口,就是将裆松成圆形,就是圆裆。圆裆是针对裆部常是前敞后夹和下敞上夹而设立的规矩。
下胯,就是胯向下松,不能上挺。向下松胯的重點是松环跳穴,但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的松法。
1.8 腿部练习中“松”的要求
松脚,包括放松脚踝、脚跗(脚背)、脚趾、脚心(涌泉)、脚底等松脚底,要求脚底平松贴地,但重点是涌泉穴着意。涌泉穴通过放松与地心过电打通而生成的根是主根,脚底其他部位贴地,是其根的支根、须根。涌泉是贯通周身的穴位,涌泉一松周身皆松,涌泉一紧,浑身都紧。
脚之根就是松之根,离开了松,脚不能与地亲密接触,失去了虚实变化的灵感,也就发挥不好根的作用了。太极拳的放松,是释放掉自身的重量放松,是借得地心引力的放松,是产生劲力的松。松脚要松出两脚之前间的虚实变化来。松脚之前要先松腿,对全身放松而言,放松是自上而下的。
2 太极拳中气的运行与“松”的关系
人的身上有九节,分别为踝节、膝节、胯节、腰节、脊节、肩节、肘节、腕节、拳节,此九节被称之为九曲珠者。人体内的行气,并非是一直往前,而是像藤蔓一样屈曲盘旋的,像音波,跟着躯干随曲就伸,伸而后曲的,行气好像是一串珠子的线,这就是“行气如九曲珠之义”。人的内气开始于丹田,贯穿于经络之中,在位于腰部的肾中来回转换,通过旋转腰部和脊椎,缠绕运行,使气流遍布于全身,通达于四肢,最后回到在丹田之中。气的运行讲究用意识去引导,意识去带动身体,身行气至,以至把气灌入全身。身体的流动之气都是松出来的感觉。意气满身跑都是因松而产生的,都是因松而开发出自身重量,进而借来地心引力推动,是自身重量、地心引力连贯有序作用于肌体,在体内不断调整配比、节节贯串变化的反应。
3 太极拳劲力练习与“松”的关系
太极拳拳论上说:“用意不用力。”这是对刚开始学拳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练习者把心静下来再去用意识去控制筋骨、劲力,目的在于排除身体僵硬感。“轻”是使身体充分放松的一个必要举措,有一种说法说“一举动,周身倶要轻灵”。这就是要求我们用力越少越好的一种“轻”的练习方法,所以不“轻”就不能放松,不放松就不灵活。
柔劲练法是先轻再松,再从松到柔。柔劲可增加浑厚的掤力,从而使我们在与对手对抗时不至于被控制住。
4 太极拳技击中“松”
太极拳的技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击败对手。那么为了取得胜利就牵扯到了很多的方面:首先在指导思想上的问题,还有双方内在功夫的差别,以及在原则和方法在实际运用上的问题,攻击时机把握问题。太极拳拳论上说:“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这里所说的“静”,是说我们自己静下来,无论是动作还是思想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彼不动”,就是指对方的动手。这句话就是要求我们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以等待对方先动手。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去等呢?因为太极拳在攻击的时候,主要是靠身体的接触去感应了解对方,这种感应力的最高体现就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正是皮肤高度敏感的表现。皮肤这种高度敏感是在“放松”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训练得来的。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这些感应力去判断掌握对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力的快慢,从而可以充分的了解对手,为进攻还是防守做准备。
5 太极拳中处处体现“松”的内在原理
太极拳动作除了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外,同时还符合人体运动的解剖结构、符合技击的动力学原理、符合强身健体的内在原理。
5.1 “松”的动作符合人体运动解剖结构
从人体解剖中我们了解到了身体的各个关节(如肩、肘、腕、髋、膝、踝等)。松是建立在骨骼正确支撑的基础上的。比如:在“沉肩坠肘”时的“松”,就是指在支撑正确时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放松。其他动作也是,需要关节的放松。除了关节,还有肌肉、器官等都是如此。
5.2 “松”的动作符合技击中的动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之所以能“四两拔千斤”,以小力胜大力,正因为其用力运用了杠杆、力偶、分力、合力和动量守恒等原理。在运用这些原理前,只有骨骼支撑正确了,才能不用什么力就能抵住对方,在用一个小的横力来破坏对方。
5.3 “松”的动作符合强身健体原理
太极拳的动作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有利于新陈代谢;有利于增强人体的骨骼使骨头更硬,减少骨质疏松;有利于增加肌肉的力量,放松有利于减少对抗肌的人体所产生的阻力作用,以更好的发挥主动肌的作用;有利于关节的活动,使关节更加灵活;有利于畅通经络。如经过长期的太极拳的放松运动,可以促使我们的大脑气血充沛,从而使脑部供血充足,使大脑的健康成长,使中枢神经系统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促使体内的一些抗衰老的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一SOD)数量逐渐增多,有助于减缓人体衰老和退化。
练习太极拳了解其内涵,明白松与紧的对立统一,只有拳理明白,学拳才会容易,从“松劲”来研究太极拳的锻炼原理,是势在必行的,掌握正确的拳理有助于提高太极拳的练习水平。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其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正确掌握身体各部位中松的基本要求;在整套动作练习时要时刻注意每一个动作的内外协调。
参考文献:
[1]费发洲.论太极拳的技法与健身作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2]陈立清.陈式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J].武印文踪,2011(1):38-40.
[3]杨志英.太极拳“空松圆活”之道[J].搏击,2013(8):74-75.
[4]朱利尧.太极拳的“松与柔”[J].武当,2014(11):28.
[5]薛蔚昌.太极拳的松与紧[J].少林与太极,2012(11)31-32.
[6]耿向林.太极拳的松沉劲[J].搏击,200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