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符号学视阈下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构成解析

2018-08-11谢仕莲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文化符号

谢仕莲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并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莫斯-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将竞技太极拳套路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竞技太极拳套路所折射出的文化符号意义及其结构。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理论阐释以及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产生和存在解析;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构成解析;以招式单子、拳势单子和隐喻单子为解析框架,为受众解读正确的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以及它与传统太极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辩证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扭曲与贬低竞技太极拳的形象与价值,通过竞技太极拳套路存在于符号中的符号单子与身体符号文本的结合解析,阐明竞技太极拳产生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文化符号 竞技太极拳 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27—04

展现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哲学思想以及具有阴阳辩证思想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珍贵成果的一个集中表述,为多元文化的传承、技击理论的指导、技击方法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做出了突出贡献。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基础深厚,因此,太极拳在中国武术各拳种之中是最具生命力的一支。而通过对传统太极拳继承和发扬起来的竞技太极拳在套路招式的组合方面更是对它的别样添加与创新。但对于太极拳的技击精华仍未得其核心,虽两者都同属于武术文化群体中的一部分,共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符号内容,但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与“旧事物”产生联系或者冲突与矛盾。同样,竞技太极拳的出现也必然与传统太极拳有着联系或矛盾。他们的矛盾主要是竞技太极拳并人了类似长拳、南拳以及其他竞技类项目的竞技难度动作,与传统太极拳的思想符号相背离,得不到部分武术界学者的认同。但作为同等太极拳的文化符号来看,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相较于传统太极拳套路符号而言,其在文化符号学系统内同样具有文化意义的阐释与表现。在《太极拳史》中,于志钧先生对太极拳的内涵定义为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个体徒手技击术,外延定义为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顺势借力,达到以弱胜强的特点。[1]那么,随着中国与众多西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增多,太极拳作为中国最具典型代表的文化符号。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将武术作为奥运项目推向全世界,此时不仅有长拳、南拳、长南棍术、剑术等项目既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增添了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符号内涵,太极拳也作为其中的变换项目衍生出竞技太极拳。符号作为文化的有机载体,文化作为符号的研究对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传输着文化的内外价值。同样,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标志,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前者的陈述对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着武术文化的内部价值与外在意义。因此,本研究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解读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构成内容,将历史遗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以符号的形式去表达其前后相袭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资料的查询与分析发现,国内的各个学科和专业已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研究。但在武术领域当中,运用符号学,特别是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关于竞技太极拳套路的构成研究少之又少。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及阅读分析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等,以此获得有助于本研究的线索。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在文化符号学的视域下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意义进行解析。

1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及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阐释

1.1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释义

文化符号学隶属于符号学,这是对它的一个基本界定。因此它作为符号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认为文化表示的是过去所存留的符号疑问,然后以符号形式去阐述文化对过去和现在及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继承创新的关系词项。如果将文化符号学应用到某一特定的事物,如竞技太极拳套路,研究其局部的文化符号学问题,但理论解释只能通过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解析,就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只能进行文化符号学应用研究,而不能进行应用符号学的研究。符号作为一项实在的事物,不会以一个空洞笼统的观念去研究意义是如何形成、传播和解析的。但符号学作为一门学说,其价值的高度不用多加阐述。因为无论什么事物或者学科领域不用符号表达,其信息就不能发出,也不能被将要接受信息的人们所理解,更不能的得到信息的反馈,那么此事物或学科的发展就会得到限制甚至最后走向凋零。而在现今世界上比较系统的、有成效且极具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学包括两个学派。其中一个即是洛特曼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学派,且在当前的学术界中受到高度的认可与推崇,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是对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融合。但是,他却质疑了索绪尔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单一性,这也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创新之处。[2]此外,他还认为文本是文化的缩影,它并不是一种单个词句或词组的构成,而是一种产生繁杂事理的和具有相互沟通与交流形式的活动,即为符号活动。这是他对“文本”概念的提出在符号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不可预计。

而另一位则是艾柯,倘若要以符号思想家与符号学者来定义艾柯和洛特曼的学术声望,那么艾柯就是一名杰出的符号学者,是他当属学派中的顶尖人物,而洛特曼则是符号思想家。两者的区别在于对符号的思考与探索是否通向了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并对社会和文化表达了极具深度的解析。这也是笔者选择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为理论依据的原因之一。

1.2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产生及存在解析

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将竞技太极拳套路表示为文化符号。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基础上解析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也可为竞技太极拳套路文化符号的构成解析。在了解其构成套路符号的各个单子之前,本研究首先追本朔源,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产生及存在进行解析。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是跟随武术竞赛规则的演變而随之发展起来。自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竞技武术的规则第一次较为全面且科学的问世并应用到比赛当中,其中便含有对太极拳的竞赛规则。[3]但在当时,太极拳并没有要求具体的难度套路动作。但从1996年起,在全国全国武术锦标赛上,规定竞技太极拳的套路内容就被要求在42式太极拳的基础之上减去部分动作并加上相应的难度动作,以凸显现今竞技体育符号内涵的定量化标准。之后为了武术能够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2003年《新武术竞赛规则》颁布,简称新规则,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的评分标准更加量化。并且套路的组合编排更加多样化,并不拘泥于杨氏或是陈氏、吴氏、孙氏等其中一种。而是根据不同人的风格将不同的太极单个套路动作糅合在一起,套路动作编排可为跌宕起伏,有快有慢,有柔有刚,其中更是加入了具有难、美、新、高的长拳类、南拳类难度。综上所述,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是随着当时文化时代的背景产生的,并存在于一个特定时间轴上的不断演变与进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中。

《太极拳史》对太极拳的概念界定为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个体徒手技击术;洪浩学者将竞技武术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以专业人群为活动的主体,围绕着竞赛的项目和竞赛的规则、规程等要求进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者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以获得优异竞赛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4]通过上述的解析,可以知晓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中心本质是其竞技性符号,但无论是传统太极拳还是竞技太极拳,两者本身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化身,在文化符号学理论释义下,两者通过符号的形式阐述本源与衍生并创新添加的关系导向。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是研究其历史文化与文本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释义的过程,若不用符号,竞技太极拳由身体表意的信息就不能发出,也就不能被将要接受信息的人们所理解。符号作为具体的现象,通过竞技太极拳这一大领域的文化载体呈现,将有利于构建寓意清明的竞技太极拳文化符号系统。

2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构成解析

竞技太极拳作为以身体表达意境的文化活动,其非语言符号系统特征显著,且是带有传统符号与竞技符号特征的双重意境阐释。本研究通过在符号学领域内依据竞技太极拳的符号单子和身体文本,将文化符号学系统特有的性质应用于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探讨之中,同时对其构成符号进行解析。

2.1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单子的基本阐述

符号单子是洛特曼借助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释义单子的词项含义,并用它代表符号这一单独的个体。在莱布尼兹看来,单子即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又为其他项目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极具意义的特征,说明每个单子不仅都携带着过去还蕴含着未来。[5]洛特曼认为每个单子至少拥有着两种带有不同意义或性质的语言并实现着信息的传递、产生以及记忆的功能。两者都对单子的作用有着积极的肯定,那么竞技太极拳套路的符号单子所呈现的意义也不容忽视与扭曲。竞技太极拳套路的技术符号单子是在传统太极拳套路的这一本源之上借鉴组合,通过与竞技规则的接洽再融合新的技术难度单子而成。古传统太极拳有着在武术运动中对徒手套路以及技法总称的拳术表意,说明太极拳最原始的本质是含有技击性的。传统太极拳为了继承与体现其本质性,动作套路大都围绕具有攻防含义比如棚、捋、挤、按等技法招数进行编组与创新,并通过不同的练拳者所形成的不同拳势风格,将其招式所涵盖的寓意即隐喻表达出来。基于此,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形成由其符号单子即招式单子、拳势单子、隐喻单子在不同的情形下构成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演绎途径。

招式单子不仅是传统太极拳套路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再现。招式的特殊性使得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拳势单子有了展现的空间,而招式的生成,最终目标是通过招式单子表示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表意传递,若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在没有招式符号单子的状况下单独存在,则就不能有效将其信息传播,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之路便短少之极。招式单子在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构成当中作为符号单子理论的核心基础,承载着传统武术文化的技击思想,要表达不同的技击思想时,其套路的创编格式则需要重新组合,体现创编者的优势与个性,表达其个人意识的真实感,并将符号单子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但招式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呈现其拳势思想,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的身体表意文化活动,就需要依靠视觉的感官刺激去传递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拳理寓意,而竞技太极拳的套路符号变化是以招式为基础的,所以招式不能独自生成符号因子,需要竞技太极拳这一整体符号载体对招式的稳固性作用。

拳势在《拳经三十二势》中有所提到,指出不同的拳势动作将会涵盖若干个招式单子,通过特有的连接方式将各个招式组合而成。太极拳的拳法具体表现为“十三势”即“棚、捋、挤、按、采、洌、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拳之势的生成需要架势的身体之形所表现的外部张力体现,在竞技太极拳套路的技击演练过程当中通过架势的合理陈设或者操控,其最能体现竞技太极拳套路招式的效力。“势”在武术内涵中主要表示每个招式动作的攻防趋向或者是其攻防转换的路径。因为每个拳势都有其自身的拳势名称,所以竞技太极拳的套路符号编排则在不同风格的传统太极拳中的拳势名称进行选取与复制粘贴,以此组合成创编者需要的新套路。如若我们去深究拳势中的美学价值,那么那些高水平的武術演练者对套路的选择并不是将各个招式动作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编排连接不断的黏连相随、快慢相间、起承转合、虚虚实实、随曲就伸等这些外在形态的攻势变化去展现太极拳的意境之美。竞技太极拳除了上述的拳势形体美以外,在竞技体育符号内涵的需求下增添了难度动作,这些具有“高”“美”“难”“新”特点的难度动作则在竞技太极拳的评判标准中占有百分之五十的重量。当处于不同时代并具有不同含义的动作相互碰撞组合在一起而产生两者以外的第三种动作意义时,竞技太极拳则是对这一时代特征的有效阐述。

隐喻单子的存在是对竞技太极拳维护其文化本质的导向指南针。技击隐喻是对古代太极拳的意义解读,而体育隐喻或养生隐喻是对当代太极拳的寓意解读,而竞技太极拳含有传统太极拳理念以及现代竞技体育具有的竞技性特征的双向的隐喻单子,在传统太极拳理念方面,竞技太极拳无论在动作演练还是规格要求都不能脱离传统太极拳的领域而单独存在,而竞技太极拳本身的竞技规则约束,各个技术动作也不能脱离竞技体育赛制的范畴,从而使得竞技太极拳在“公平”的比赛环境中进行并具有特殊时代含义的符号特性。

2.2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身体文本阐述

身体是对思维及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亚于语言的意义。因为当人的话语再加上身体的动作传达给人的信息却是更具传染性及丰富性的。而竞技太极拳作为纯身体文本表达的武术运动,自然在信息传达方面也具有感染力,而感染力的强弱则需要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对信息的编制和解读的能力来决定。因此,竞技太极拳通过身体文本表达攻防变化的信息,演绎攻防的艺术,将攻防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然后再根据受众的反映重新编码亦或巩固编码,并将身体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机媒介。身体通过模仿各个动物的形态或者以动物名称相似的拳势名称来进行形象的展现,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形象生动,演练时有板有眼,体现了身体文本在其中的作用。

无论传统太极拳还是竞技太极拳都富含有中国特色的攻防技击内容,蕴含着武术家们对攻防的哲学态度。这些都是通过身体的形去表现演绎的意,借助身体文本符号去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反射出传统文化的精神。

3 结语

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阐释对于在文化符号学领域中认识并理解竞技太极拳的产生、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竞技太极拳表现的整体传统太极文化以及符号单子和身体文本作为构成竞技太极套路符号的因子解析,极具理论性。在竞技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学中,身体是文本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现竞技太极拳外在形态意境美以及其拳势表达的起承转合的节奏演绎。

本研究在文化符号学的基础上通过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中的招式单子、拳势单子以及隐喻单子和身体文本的方面去解析构建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的理论框架,利用各有效的符号系统传递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意义。表示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并不是对传统太极拳文化的扭曲,他能够证明传统与竞技之间前后相袭的关系,能够为各武术爱好彳目息接受者提供一定的文化依据,表示竞技太极拳套路符号除去武术界外圈人士看到和了解到的,即具有借鉴其他项目的定量化难度因子,它还具有传统太极传承下来的各个具有攻防意义的招式符号单子以及对背后的文化深意的继承。而不是单纯只靠感官去理解它的竞技特色,忽略了其他的文化符号内涵。且竞技太极拳的产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它也只是以另一种“穿着时代的新衣”出现在大众眼前。它的产生也是与学校武术、民间武术的存在一样以发展武术为核心目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竞技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且竞技太极拳还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当中,其最终目的走向也应以積极的态度表示期待。

参考文献:

[1]于志钧,著.中国太极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2]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3):3-9.

[3]杨静,王建华.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推动太极拳发展的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7(01):52-54.

[4]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⑴.体育学刊,2005(05):53-55.

[5]康澄.文化符号学的空间阐释——尤里·洛特曼的符号圈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6(02):100-108.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文化符号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