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年华 “镜”水深流小记民国时期南京眼镜行业
2018-08-11孙勤国
孙勤国南京市老字号协会会长、江苏省眼镜协会执行会长
据史料推测,眼镜在千余年前的中华大地就已出现。眼镜行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伴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因其迎合了国民需求而一路壮大、日渐繁荣、技艺愈精,成为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亮睛一笔。
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时期就有人用上了眼镜。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就是老花镜。充分说明在宋朝,供老花眼使用的眼镜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宋人笔记《暇日记》有一桩事例:“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水精,即水晶。史沆是北宋苏洵的同乡兼朋友,他在担任执法官时,可能因为眼睛老花,因此要借助水晶制成的眼镜来阅读案卷。不过,那时的眼镜,形制不似目前的带镜架双片眼镜,只是单个的镜片,并无镜架,使用时以手举持,就如使用放大镜。
明代关于眼镜的资料渐多,明人所绘《南都繁会图》,画中便有几位戴眼镜的老者。到了明末,杭州成为早期眼镜制作的聚集地。赴杭州学习的苏州人孙云球,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探讨测量,精于制造,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著成《镜史》一书,令市坊依法制造。孙云球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根据近视、远视的不同,随目配镜,从而使视力得到矫正。继孙云球之后,褚三山等人相继推动了苏州眼镜业的快速发展,使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眼镜业的早期制造基地。
随着制造工艺的日渐普及,眼镜价格一路走低,成为寻常日用品。据清初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记载,眼镜“顺治以后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清朝时期,除国都北京之外,苏州成为全国贸易和轻工业轴心城市,是当时中国的发达城市之一,手工业眼镜制造亦十分发达,眼镜的交易量相当可观。
清朝末期,南京登上了中国眼镜业发展的历史舞台。到民国时期,南京眼镜业与上海、苏州一样发展得繁华兴盛、生机勃勃。就目前可获得的资料看,这主要得益于南京的地理、历史和政治优势。南京地处长江之畔,地理位置绝佳,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称,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遗存众多,名人辈出,商贸自古兴旺。南京是民国时期的国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的中心,各路政要、文人、商贾云集,1937年时的南京人口高达100万,奠定了包括眼镜业的整体商贸业繁荣发展的基石。
据1947年11月1日南京中央日报记载,当时在南京市社会局登记的商户为15679户(不含手工业者),涉及食品、杂货、钟表眼镜、布匹、百货、服装、家具、烟酒、娱乐、旅餐馆、装饰品等11个类别。其中,钟表眼镜行业(含钟表、眼镜、玻璃)有297户(转摘自民国书报简讯社《南京概况》),可谓人口聚集、街市繁荣、贸易活跃。
民国时期的南京眼镜业,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1.店铺数量众多。民国时期的南京有部分眼镜商户是经营钟表兼营眼镜,也有一部分专营眼镜。现查证的历史资料中经营眼镜的店铺有20多家,包括晋丰钟表眼镜店、上海眼镜商店、上海吴良材眼镜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吴良材眼镜店)、精益眼镜商店、三星钟表眼镜店、茂昌眼镜店、伟都钟表眼镜店、四明眼镜店、新华眼镜行、承记钟表眼镜店、光明眼镜店、光华眼镜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新艺眼镜店、冯福记眼镜店等。
2.知名商号增多。从查证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在南京影响力较大的、经营眼镜的店铺首推冯福记冯氏家族,于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在南京陆家巷开办了冯福记眼镜;其次,精益眼镜公司于1933年在南京开设精益分号;亨得利钟表眼镜行于1935年在南京开设亨得利钟表眼镜分行。丹阳人眭兆麟于公元1937年在南京朱雀路开立了四明眼镜店。光明眼镜店于1941年开业。茂昌眼镜公司于公元1946年设立茂昌眼镜南京分公司。上海吴良材眼镜公司于1946年在南京大行宫开办了吴良材眼镜分公司(南京吴良材眼镜店)。
3.地域相对集中。上述眼镜店大多集中在新街口、夫子庙、三山街、太平路、中华路和下关等繁华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南京百姓居住聚集区和商贸集中区域。
4.同行竞争激烈。公元1946年10月15日,吴良材眼镜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吴良材眼镜店)开业之日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刊登巨幅开业预告,引起社会关注。同时,茂昌刊登广告,可见当时眼镜同行竞争之激烈。吴良材眼镜公司南京分公司开业当日,邀请到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副市长马元放和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的女儿陈泽容小姐剪彩,这也说明了当时南京政府对眼镜行业的重视。
5.各地行家云集。历史资料显示,在南京经营眼镜店的主要有苏州人陈祖德、王翔兴、胡赓佩、朱家浩、冯自新、吴国城、吴贤;上海人邵庆荣、邵庆棠、胡赓佩、周锦源;浙江人王光祖、胡绍玫、胡伟鸣;南京人易祯祺、匡光鑫、柳安淦;丹阳人史云麟、眭兆麟等。从这些眼镜业老板中可以看出,苏州人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上海人和浙江人,而苏州精益眼镜店的经理王翔兴曾给清末皇帝溥仪验光配过镜,人称“眼镜王”。
6.行业自律较强。上世纪40年代末,南京钟表眼镜行业为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了同业公会筹委会。经过推荐选举,由首都钟表行经理俞康年任筹委会主任,南京人王永兴担任南京特别市钟表眼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在民国时期,南京的眼镜企业就已经有了较强的法治意识,倡导人权平等,司法保障,主动为企业聘用常年法律顾问,保障企业经营的合法权益。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市商业遭遇重创,期间部分企业迁往山城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返都南京,再度恢复往日的繁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仅民国政府返都后,南京新开张经营的眼镜店就有茂昌、上海吴良材眼镜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吴良材眼镜店)、伟都、大成、亨德利五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民国时期,老品牌的眼镜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和工匠精神是企业经营的基石。每家眼镜企业都有自己的店训——冯福记眼镜的“查验精致、精工细配”;南京吴良材眼镜的“验配考究、货真价实”;精益眼镜店的“精益求精”;四明眼镜的“明镜古今、四海拥戴”,这些匠心铸就的店训推动着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和发展。
编者语:
在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老字号”眼镜,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有的至今仍然历久弥新。
岁月如歌,在我们回首过往、了解行业历史的同时,或许也能从中品读出一些新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