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2018-08-10王玉先
王玉先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36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首次调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需要我们从变化依据、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等方面深刻认识、深入领会。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 内涵 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36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首次调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需要我们从变化依据、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等方面深刻认识、深入领会。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
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正像习近平同志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隔36年后,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必须厘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从与36年前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对比的角度看,需着重分析三组对应关系。
一是从“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 这是人民需要从“窄”到“宽”的转变。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二是“從落后”——“不平衡不充分”。这是社会发展从“低”到“高”的转变。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由于我国处于“很初级”、欠发展、不发达阶段,社会生产呈现出全面落后或大面积落后的状态。今天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比美欧日加起来的贡献还多,科技由过去总体上的追赶者变为诸多领域的领跑者,从产品不足到产能过剩,从“要吃饱”到“要减肥”,这种情况下还说“落后”就不实事求是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平衡”是指协调发展形成的挑战,包括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等,要通过矫正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不充分”是指发展不全面、待提高,例如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的不少难题等,要明确问题导向来加以应对。
三是“社会生产”——“发展”。这是社会状态由“量”到“质”的转变。社会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过程,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包括人的需要和生产本身的需要。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并不总能保持一致,突出的是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供给时间、供给空间容易出现偏差、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形。发展是进步的变化、上升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种发展是人本惠民的发展,是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从理论价值上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史观指出,物質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
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创新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体现。
二是从历史意义上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 文革 " 期间,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误判,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出现了偏差,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改革开放以后,党正确认识了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正确分析当今我国基本国情,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历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立足新时代新矛盾,开启新历史新征程的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必将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是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更加注重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