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
2018-08-10薛亮
摘 要: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特色文化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云南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富矿区,理应探索出文化脱贫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扶贫;民族特色文化;云南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1、研究现状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扶贫攻坚任务很艰巨,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部的大省,更是各种扶贫政策的惠泽之地。这其中,文化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少数民族扶贫方略及效果与如何认识少数民族及其特色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少数民族扶贫工作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联系起来,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摆脱贫困局面,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2、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必然在全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国内外目前相关研究状况,以下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文化扶贫重在扶智,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即便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在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上缺少方法方式,这也是现有研究所欠缺的;二是,注重个案研究,忽略了特色文化传播与文化扶贫之间的的理论研究。个案研究虽能归纳、总结出不同城市的传播优势和经验,但完善的理论体系才能在更高层面指导和借鉴;三是,忽略了文化扶贫和特色文化传播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往往会使得一些热门景点的影响力最终不能转化为当地居民丰厚的收益。
(二)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近几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将任务层层分解。具体到文化部门而言,如何为贫困地区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何为他们在脱贫中加油鼓劲,是摆在台面上的任务。正所谓“扶贫先扶志”,精神、觉悟层面的引导帮扶,对扶贫工作全局具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不容回避,个别地区谈及文化扶贫,便理解为“送文化”:送文艺下乡、送拉杆音箱、送春联“福”字等。这些当然包括在内,可并非是文化扶贫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而真正的授之以渔是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播。民族特色文化因其出身的民族性、历史的传承性以及作为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民族特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成为文化产品符号价值生产的原材料,其生产性保护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其物化的文化产品形态也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和消费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符合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充分激活文化资源的潜力,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将潜在的文化优势变为现实的脱贫优势。
从理论层面上讲,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乡村生态圈的一个缩影,其传播、发掘的过程是文化扶贫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调节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重要切口。
(三)基本路径内容
1、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特征及开发价值研究
文化资源是云南少数民族最重要、最可贵的资源。可以说,云南是一个文化资源富矿。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在云南聚居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云南人民生活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独具云南特色的文化,具有珍貴的稀有性、博大的包容性、丰富的多样性、独特的亮点性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独特而富足的资源正适应和吻合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征、方向、要求和趋势,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语境中,以商品的形态作为消费品带来价值,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民族文化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语境下,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到从而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生态化的文化产品成为消费增长点。
2、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对文化脱贫的意义研究
精神帮扶、观念帮扶、素质帮扶,这是文化扶贫较之于经济扶贫最显著的特征。作为“志智双扶”的重要抓手,文化扶贫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等方式,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内涵,让“由外而内”的经济帮扶向“由内而外”的文化成长转变。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应该树立“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在像云南这种深度贫困地区,将“文化扶贫”作为主要抓手与其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云南省民族众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2000年5月,云南省就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3年又制定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作牵引,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脱贫。
3、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必然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做好平台的搭建,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如通过数据采集与利用爬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形成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社会方面,公司加农户、企业外包的方式是首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扶贫对象的个人要转变既有思维同时要掌握现有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燕青.国外“一村一品”的主要做法及经验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9月.
[2]王三秀,罗丽娅.国外能力贫困理念的演进、理论逻辑及现实启示[J].长白学刊,2016年5月.
[3]徐勇.反贫困在行动:中国农村扶贫调查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王三生.中国扶贫精细化:理念、策略、保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 梁留科.乡村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8.
[6] 陈建波.开展文化扶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8月.
[7] 杨亚静.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作者简介:
薛亮, 男 ,1990.08 , 安徽省阜阳市, 汉族 , 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 单位名称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