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
2018-08-10袁晓燕
袁晓燕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业的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人们交流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去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角色关系,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 思维方式 角色关系 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87-02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 因此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交流中人们发现通常有很多误解和冲突。什么导致了误解和冲突?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这主要是有文化不同引起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就表明了,当不同国家人们交流时,他们可能遇到一些困难。然而,为了发展国家的经济,每个国家不得不勇敢地克服这些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一般来说,文化有语言、思维、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和科学构成。这篇论文主要从思维方式,角色关系,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五个方面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
一、思维方式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在语言的组织中表现出来,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交流中,理解思维方式是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
微观思维主要以特殊的语法形式、逻辑思维形式和说话方式形式表达出来。 就语法形式而言,句子成分的安排形式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特殊思维方式。例如,汉语句子的顺序习惯以谈论的话题为开头,接着去陈述。例如,“婚姻的事我做主 ” ,“饭吃完了 ”,“字是他写的好”,“话题+评论”的思维方式是汉语句子结构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然而,英语句子安排较倾向于“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思维方式。因为谓语动词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有各种各样变化, 因此叙述在句子顺序安排中是主要的方式。就逻辑思维形式而言,汉语中的完全否定在英语中是部分否定。
宏观思维主要是从一个国家的人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某一角度表现出来的。例如,当中国人和英国人思考一个问题时, 英国人重视个体,中国人重视综合。比如,汉语中的“酒”被翻译成英语时,它包括“葡萄酒、白酒、啤酒、香槟酒、鸡尾酒、杜松子酒等”。再比如,中国人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从高到低,从不真实到真实。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夫妻问题, 夫妻应该如何和睦相处?对西方人来说, 他们重视两点:第一,丈夫下班后, 妻子最好不要告诉他家中的事情,因为忙了一天后他已经很疲劳,因此妻子告诉丈夫家中的事情是在晚饭半小时后。第二,丈夫应对妻子的化妆,发型,衣服,鞋子等感兴趣。然而,中国人讨论夫妻问题时,他们重视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夫妻之间生活丰富多彩,彼此无私奉献。
二、角色关系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角色关系是有人们的社交特征和交际环境特征构成的。现在,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角色关系。
首先,就社交特征而言,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必须适应他所属的社会阶层,种族群体,年龄和性别的需求。然而,即使一个人根据社交特征选择了正确的语言,他仍然不能合适地扮演社会角色,因为使用口语时他将面临不同的交际环境。当他用语言准确地反应社交特征时,仍需要创立社交关系适应交际目的并且建立和交际目的相一致的社交关系。
其次,就社会关系而言,为了形成和加强社会关系,我们可能会把语言当作我们的桥梁。当两个特定的人想见时,我们可能会期望他们的语言行动。比如, 在家庭里,父母之间说方言,而父母和孩子间说普通话。这就是一种为了实现社交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再比如,如果你想和一个美国人交朋友,在交流时你最好使用非正式的语言。你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因为这会获得对方的信任。如果说话的方式太礼貌,氛围将会很严肃以致于不能形成友谊关系。
再次,就社交氛圍而言,当你请朋友关门时,你需要使用热情的和自然的社交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说“请关上门好吗?”。然而,当你请陌生人关门时,你需要使用礼貌的社交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说“很抱歉,关上门,不介意吧?”如果我们使用对朋友的话对陌生人说,或者使用对陌生人的话对朋友说,双方都会导致厌恶和误解,甚至他们通过让某些人做同样的事情而不能达到目的。
总之,当人们交流时,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目的,如果他们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变化,那么他们就能顺利地交流。否则,就像一个女孩,尽管穿着一件适合社交特征的连衣裙,如果她出现在运动队中,她将会被取笑,因为她的连衣裙不适合那个环境。一些西方政治家发现使用一个城市某些低层居民的的语言能够帮他们在大多数普通人中树立好的形象并且在官员选举中获胜。在语言选择中如果人们的社交特征和环境特征相一致,那么就能够满足角色关系的需求。
三、风俗习惯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风俗习惯在人际交流中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习俗。这种习俗使本国人感觉如此熟悉以致于他们不能看到。但是,当外国人和本国人交流时,如果外国人打破了风俗习惯,这将会使本国人难以接受甚至导致文化冲突。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文化看作是人类的常识,因此每个有智慧和逻辑思维的人将会承认它的合理性。所以,对于外国人来说接受本国文化是很难的。例如, 有个美国人类学家,一次去了日本住在了一家旅馆里。但是,使他吃惊的是,他的房间被换了很多次并且旅馆的人没有提前告诉他。这种做事的方式在美国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因为只有那些不重要的人才会经常搬迁。然而,在日本人们通常把顾客看作家庭的一名成员,当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很随意的。因此改变顾客的房间只是表达这家旅馆把顾客当作自己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价值观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判断个体和集体关系的标准。个人主义重视自我并且拥有个人行为自由,松散的人际关系和较低的依赖性。然而,集体主义重视人的和谐,个人和集體密切的联系以及较高的依赖性。哈里·特里安德,美国的心理学学家,他认为理解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对掌握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国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文化。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它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文化基础。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社会是有许多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的,这就表明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同时,这种价值观也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人们要重视仁爱,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必须使自己进入到集体中。尽管中国现代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是在中国文化价值观中集体主义仍然是主流。
因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受集体主义的影响,所以中国人重视集体的利益,团结和合作.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足以表明了中国文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再比如,中国文化称为“无我文化”并且一个人的身份是有他的家庭和工作单位决定的。有个谚语“枪打出头鸟”,它告诉我们那些重视个人利益的人将会受到鄙视甚至会遭到拒绝。
然而,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是价值观的主流。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统治一切。例如,西方文化称为“自我文化”,在世界上,只有英语用大写字母写“I”.再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提倡个体,这和孔子的思想恰恰相反。
五、宗教信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宗教有着不同的观点。当中国人看宗教时,他们通常把宗教看作人和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当人们尊敬上帝祈求上帝保佑时,上帝就会给好人回报给坏人惩罚。然而,西方人把宗教看作是人对待上帝的关系,并且把上帝看作生命的法则,这就表明一切有宗教信仰操纵。因此,宗教同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由于这个原因,从14世纪到18世纪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宗教通常连接起来。直到现在,他们没分开过。同时,从古代到现代西方人都把宗教看作社会生活的中心。直到最近两个世纪,他们的社会生活倾向于物质生活拒绝受宗教的操纵。
因为中西方国家有不同的宗教观点和精神,因此中西方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从两方面分析一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首先,就西方国家而言, 他们主要相信天主教。天主教坚持用来世去抵制现在的生活。如果现在你是残忍的,来世你会遭受痛苦。天主教把人类看作是上帝的孩子并且重视人人是平等的。所以,人们产生了平等的思想。平等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从古代到现代,天主教信仰也影响了欧洲艺术。例如,那些去欧洲观光旅游的参观者,他们能看到许多旅游景区和历史遗址都有天主大教堂,宗教画,希腊和现代雕塑。所以,如果一个人对天主教了解的很少,那么他将不会很好地了解欧洲艺术品。当然,在西方的宗教精神中,宗教也产生许多坏影响。我们知道,从古代以来,已发生了许多宗教战争。现在,我们仍然会想起发生在十几年前由于宗教问题引起的以斯列和巴勒斯坦战争,战争中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那次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个大灾难。
其次,当中国人看宗教时, 他们只是把宗教看作人类和上帝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 为了过上幸福生活人类只是要求上帝除去灾难。中国宗教信仰表明他们尊敬上帝。例如,在古代中国收集的作品中,曾经有许多求雨的日子。在中国习俗里,一个人越尊敬上帝,他得到的快乐越多。但是,除了尊重上帝祈求幸福外,宗教不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然而,中国的生活和文化主要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说生活的每一方面几乎都有孔子思想决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宗教信仰并没有影响所有的个人生活。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减少文化冲突,我们最好提高我们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当然,我们应该弄清楚,在不同的文化中,思维方式、角色关系、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用某些文化思维模式作为标准去评判一切事情。尽管文化差异是存在的,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理解它,去适应它,去接受它。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著:《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胡文仲 高一虹 著《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3]林汝昌编;《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发行,1989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