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2018-08-10程馨颖刘沁沁
程馨颖 刘沁沁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音乐教育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是一个待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回归音乐本质,净化学生心灵”、“避免‘唯分数论,注重多元化评价”、“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三个方面略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音乐本质 多元化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51-01
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99年我国提出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历程。整体来说,学校的音乐教育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音乐课被简单的理解为歌唱课,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分数的高低成为评判学生音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升学的高压下,由于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挤占、应付、不上音乐课成为了一种常态,音乐课成为一种“摆设”,其学科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都是近年来音乐教育中最为凸显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2014年开始“新高考”制度的出台,音乐为首的“艺术素养”纳入到高考的录取体系,到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音乐划分到核心素养的范畴,再到2017年新一版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印发等等,国家出台的教育改革等措施都与音乐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重新审视音乐学科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音乐教育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一、回归音乐本质,净化学生心灵
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课被简单的理解成“歌唱课”,在歌曲的选择上则是全部出自教材,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出现了“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本应是释放学业压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音乐课反而成为了学生新一轮的负担,偏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和追求所在。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没有那么多所谓的“规定”哪些歌曲是不能唱的,只要学生们愿意唱、敢于唱就可以了,在这过程中起到宣泄、平衡心理的作用。发挥音乐的强大感染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在“育人”的成效上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在这一“导向”不偏离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初衷,回归音乐的本质,才会让每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二、避免“唯分数”论,注重多元化评价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高分则是“好学生”,低分则是“差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既“应试教育”。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基本以在期末时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这样一来,所有的压力就集中在学期末,学生们仅仅只有一次机会,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学生心理负担。如果某个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因感冒或其他因素不适合唱歌,而在平时这位学生在音乐方面表现的又比较出色,那么在期末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否真的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妥的。从新课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来看,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只以在最末端的终结性评价为依据,那么评价就显得过于单一化了,不能全面的反应出学生的水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個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一些在唱歌上比较擅长,一些在器乐演奏上比较突出,更有一些是在戏剧、音乐剧等综合表演艺术上有天赋和潜力,如果以传统音乐教学中常规的笔试和歌唱测试的组合形式,是不能全面凸显学生个性化素质的。此外,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评价的范围之内,学生在学期的前半段、后半段、每周甚至每节音乐课上,对上课的投入度、意愿、参与度等都在评价的范围内,只有评价日常化、常态化才能将评价做到全面化、多元化、真实化,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
音乐课既唱歌课,这是大多是人对音乐课最直接的印象。的确,歌曲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学有着深远影响,但现今的音乐课堂大多以唱歌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加之只能唱课本中的歌曲,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厌倦情绪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变得欢乐、丰富,充满生机。
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心智、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第一,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设置一些趣味闯关的音乐答题教学,如果全部答对可以进行加分,当累积到一定分数时,可以免笔试,用这样的激励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第二,如果是有着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钢琴弹的好的可以展示钢琴、舞蹈突出的可以跳一段舞、歌唱得好的可以进行独唱或小组唱等等,既可以是小组自由组合的形式又也可以是独奏、独唱或独舞的形式。这种日常的音乐课表演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日常化”评价最佳的体现“窗口”和评价最直接的“来源”,因表演成绩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期末成绩,所以学生在准备和表演时会更加的用心和认真对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如果是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水平的逐渐深入,不再满足单向化的知识传授,更加倾向于求知、自主探究的心理,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可布置某一个音乐课题,如《经典电影中背景音乐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搜集资料、分析内容,最后以在课堂上来汇报、展示研究成果。在这种类型的教学中,学生是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直接传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角”。
总之,在新时期下,无论是从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评价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其目的都是为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音乐教育,既关注学业成绩更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让音乐教育在教学、考试、评价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音乐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http://www.souhu.com/a/114389183_100928.2016-09-13.
[3]陆宁.在音乐活动实践课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J].音乐天地,2009(07):22-24.
[4]赵小梅.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高中音乐考试的思考[J].高考(综合版), 2014(10):125.
作者简介:
程馨颖(1994—),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沁沁(1994—),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