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8-08-10李希胜
李希胜
【摘要】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灵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五大问题,需要采取七大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德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24-01
中小学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德育排在智育和体育之前,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社会主建设人材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虽然有很多有利因素: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的支持,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理论体系。但是中小学的德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话,将来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历史上形成的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许多中小学忽视了德育,一直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唯一目标。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最终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甚至品德败坏,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值得全社会思考。
2.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割裂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德育原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德育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看,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事业无疑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教育的这种分离对德育来说并不是福音。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的分离也就意味着德育危机的开始。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目前我国的德育主要是以课程形式出现,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割裂。
3.教育者的反德行为
教育者的反德行为有:歧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教育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被当作一种消费品,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教育经历,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不是以学生个人的进步为标准,而是以学生间的相互比较为标准,学校教育的反德倾向和反德行为得到了默认,实际上是以不道德的形式进行教育。
4.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有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和网络中的黄片成了毒害学生的精神鸦片,一些网吧、歌舞厅、游戏室等成了意志薄弱的学生品德变坏的温床,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德育,甚至成了中小学德育的绊脚石。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违法犯罪现象和不道德行为。所有这些构成不良的外部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抵消了中小学德育的效果。
5.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许多家长在子女德育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知,与学校的德育产生严重冲突,令学生无所适从。
二、中小学德育的对策
德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国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德育工作应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针对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可采取如下对策。
1.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化的交通和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不同地域的经济越来越频繁,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意识形态、多元思想文化、社会价值导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公安机关要定期检查中小学周边的网吧、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整改,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生成道德品质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可以保障学校德育是科学的。
3.搞好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德育评比活动,通过树立榜样,发挥德育模范作用。同时,还要搞好学校环境建设,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素质。
4.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在科学教学中参透德育。虽然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学科教学在德育中也很重要,也要渗透德育,要结合学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这样就可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学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
6.重視班集体在德育中的作用。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原则告诉我们,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影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努力抓好班风建设,使班集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班集体影响每一位学生。
7.德育也需要因材施教。同一个年级或班级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经历不同,他们之间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公式化”、“成人化”和“一刀切”,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对自卑感强的学生,教育就不能过多地批评,应该加以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而对骄傲自满的学生,教育就不要过多地表扬,应当注意经常性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值得人们无限地探索和研究,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德育特别重要。德育中的问题非常多,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推动中小学德育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