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8-08-10龙本卓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

龙本卓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阅读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00-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好这些,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备有阅读笔记,读书时做好记录,并适时进行监督检查。在早读或自习课时,安排学生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做好记录,教师认真做好抽查,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阅读步骤,但教师要注意检查,若发现阅读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的,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学法指导工作。比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最后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结构及行文美在何处。

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如学生在阅读文学名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时,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苦难、坎坷的一生及高尚品格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对阅读欲望较强的同学,可读一些与此有关的书籍,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要求谈谈本文对提高人们对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因材施教,全员参与,逐步提高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学生。如在学习《智子疑邻》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各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结果有可能第一组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写出寓意,并结合实际谈出感受;还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将原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第二组学生则有可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说出寓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简单的谈出体会。第三组学生则有可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师生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第二、三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争着去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虽然这样做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但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参与,使阅读不至流于形式。

三、激发兴趣,创设情景,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豐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如在完成《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第二题时(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中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准备。还可以设问: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要获救,还有什么方法?同时,可以组织小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是有限的。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如Internet网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设计三个问题:1、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2、贝多芬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上网或查资料收集关于他的故事和知识。3、读课文整理出疑难问题。设计这三道题目的出发点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又各有侧重。“问题1”是为了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2”是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从而训练学生查找所需资料、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问题3”即训练了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是教师课堂重难点教学的导向。最后,就学生发现的问题及收获,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积累。课前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学习新课文就从容多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张行涛,周卫勇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