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多元活动,提高有效学习

2018-08-10李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皱襞消化液小肠

李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38-01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如果说“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关注让学生学会,那么“过程和方法”目标则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而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实现。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好活动”呢? 笔者认为,“好活动”应该能引领或点拨学生的思维;能激励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能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经历感”或“探索感”。笔者以《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第1课时为例,谈谈这节课是怎样构建多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案例描述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習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核心概念主要围绕“组成人体的细胞需要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只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到身体各处的细胞? ”本课题以Flash引入课题,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模拟实验、观察读图等活动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们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逐步理解消化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体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片断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活动一]读图4-12和图4-13,完成表格:

各消化腺分别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都要通过相应的管道进入消化道,各种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消化液 唾液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照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观察,注意认识消化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表格填写说出消化腺以及分泌的消化液。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存在的“胆汁是胆囊分泌的”错误前概念,并为后面学生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这一难点做铺垫。

片断二:影响食物消化快慢的因素

思考:影响食物消化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二]模拟实验:三只有盖的塑料瓶,分别倒入等量的水,第一只塑料瓶中放一整块方糖,不振荡。第二只塑料瓶中放等量粉末状方糖,不振荡,第三只塑料瓶中放等量的粉末状方糖,并进行振荡。

思考: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知识迁移。预测哪一种食物在人体中消化得比较慢:大块食物?还是小块食物?说明理由。

这里,利用方糖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溶解实验与食物的消化相类比,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结果中进一步推理得出人体消化道中食物消化跟颗粒大小有关。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口腔中有那些结构起帮助消化作用,同时也为胃及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

片断三:胃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过渡:根据结构决定功能,具有消化系统中主要的消化食物的功能的器官必须具有哪些结构?学生讨论回答。

[活动三]阅读课本图片和相关材料,思考问题。

1.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有什么作用?

2.胃壁中,与食物相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

3.胃壁很厚的肌肉起什么作用?

[活动四]观察猪小肠的内壁和外壁。设疑:关于小肠,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①小肠的哪些结构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的小肠绒毛,它们的结构特点。

③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④……

在读图、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的成果。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利用资料分析和探究实验以及模型展示相结合对学生提到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①“小肠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全长5 ~ 7m”,同时拿出长卷尺,让一位学生配合,直接拉出7m 的长度,使学生对于小肠的“长”有深刻的印象,顺此提出“小肠为什么这么长? 有什么作用?”;②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小肠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理解“小肠直径约3cm,外表面积约0.67m2,内表面积则有 200m2 以上”的资料,联系小肠以外表面与皱襞构成的内表面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小肠增大表面积与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关系。

小结小肠的结构特点。

三、反思与分析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从钻研教师的教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上,要在对学生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艺术化地拟定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优质高效课堂。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1.学习活动应强化目标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一定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服务的。上述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几个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例如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这一重点,本课利用flash视频初识消化系统,在通过读图填表再识消化系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构建消化系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螺旋形成有关消化系统组成的重要概念。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的主要原因有:① 小肠及内部结构的不可见性;② 适合小肠适合消化吸收的特点并不只有一个,需要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观察实物、比较小肠模型内外表面积大小、观察小肠绒毛模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活动,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全面分析小肠结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效果很不错,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学习活动应突现实践性

科学课堂的学习活动要体现学科特点,凸现学科的实践性。在上述案例中,活动二和活动三,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机会,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习活动应充满趣味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生动有趣的科学,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获取的过程。我们只有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时清.《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7- 9 年级). 浙江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皱襞消化液小肠
灌肉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6 例经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分析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临床疗效
消化液回输方法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