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2018-08-10韩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韩瑞

【摘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对恢复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种种问题,分别有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视不够的问题、有教师教学缺乏创新的问题、有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针对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问题,探讨了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52-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重要阐述。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九大的引领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经过程。高校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着重加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本人就对指导其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作了系统归纳。晚年时,马克思对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也进行了多次科学的总结,对于像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种否定、歪曲他们思想的一系列社会思潮进行了抨击、回应和批判。当然在同一时代中,列宁及马恩的学生等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取得了丰厚的硕果。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历史过程,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发展中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开拓创新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根本地把握和深刻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生规律。而像类似其他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展情况和特点的研究,包括关于特定领域研究发展的历史,都归纳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丰富和补充。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高校中存在众多问题,如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态度不端正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必然性等,其内容丰富众多。由于理论产生的历史久远,产生时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与我国社会现实的差异巨大,使学生对理论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动态理解存在困难。 再加上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理解, 所以教学和学习的重点也就是理论自身的逻辑,而不是概念、范畴、原理发展的历史逻辑了。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挫折。

(一)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原理课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紧张等多种原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发展历史的学习存在困难。 概论课教学,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形成发展过程等内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了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近,所以在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高校往往都是课时紧张的原因,只能让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论学懂,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很多学生只能知道原理,但并不知道原理的产生和来源过程。高校也在课时的压力和学时的紧张下,忽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重要性。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性,更是能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记忆,同时让学生不仅知其一还知其二,让学生真正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学经典、品历史。“对一个人,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就不会有大的长进 ;一个民族,不善于总结历史,则会不断重犯老错误。 轻视历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都是无知的表现。”[1]因此,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学习理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二)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身相对其他课程有点枯燥难懂。其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理解也比较难。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的难教和不易理解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往往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較高,首先老师要理解弄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这对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有很高的要求。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学习经历和知识范围的多样性,有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存在不足,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较高。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也是平白直叙的讲述,语言缺乏生动活泼,未能吸引学生注意,学生自然对这门课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中介,关于人、世界(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能否通过语言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能否以适当的、为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可接受性;语言的亲和性、感染力决定着教育对象接受、内化并外化于其行为的可能性。”[2]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真正利用到自己的语言魅力、方法魅力、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才能完成从自己教到学生学的转变。

(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态度不端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上,深刻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和意义,不仅对于建设好、学习好这一学科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对正处在三观发展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和普及,对精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树立年轻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理论产生的历史久远,产生时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与我国社会现实的差异巨大,使学生对理论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动态理解存在困难。再加上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所以学习的重点也就是理论自身的逻辑,而不是概念、范畴、原理发展的历史逻辑了。这样的现实情况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也缺失了兴趣,自然不认真、不专注,并没有真正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真正内涵和历史底蕴。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史,就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僵化、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不断创造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生要把它作为科学,结合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景来学习、思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真正的科学,才能使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才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加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措施

针对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关系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大计。

(一)学校增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时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但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授,而且肩负着党对培养接班人的政治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内容与有限的学时发生矛盾。只有改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才能更好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不能一味的只追求培养结果,更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高理论素养的人才。学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全面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程。高校在安排课表时,要增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时,让老师有时间有节奏的讲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经过,才能对原理和概论理解的更透彻,才能真正的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

高校要通过举办教学技能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高话语能力方面的能动性。高校通过组织发展各类型的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思想的渗透。

(二)教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人格品质和科学精神是感人的,是对学生教育的宝贵财富。 国家、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那样的立场,像马克思那样思想、行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中,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转换为学生能接受的话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教师在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目标下,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功底。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生平时,尽量把时间连成一段,用故事的形式,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尽量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让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成为一种乐趣。教师讲课要巧用案例,增强说服力。习近平“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的话语艺术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事例、案例,增强说事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枯燥无味的政治知识、意识形态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表现出来,将大道理渗透在小故事中。

其次还要讲“大白话”,深入浅出。习近平深入浅出的话语艺术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植根于生活,将严肃、抽象、深奥的话语转变成大学生听得懂、乐于听的话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结合实际,照本宣科,“语言无味,象个瘪三”,会使学生听觉疲惫,拒接信息。[3]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注视野要从抽象理论问题转向具体生活的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感染力。

(三)学生应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持发展的态度

“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別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 创新。”[4]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一个富有求实理性批判精神、既继承又创造、不断发展的科学。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学生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持发展的态度,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能一味的回避,学习的路上充满了挫折和坎坷,没有一路的顺风。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勇敢的挑战,才能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才能真正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5]马克思主义史中经典作家崇高的精神品格,生动的工作和生活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会感染和激励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影响他们做人、做事,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和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 郭继严,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

[2] 戴锐,李著.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哲学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3(5):33-37.

[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