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协同视域下的教学改革探析

2018-08-10许淑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许淑贤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不断深化和发展的道路,在育人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综合型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现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和模式,为大学生群体未来踏入社会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笔者主要分析的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在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的协调发展角度之下实现的一些教学改革,旨在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社会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48-01

高等教育与一些基础教育在目的上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主要的根本使命在于为大学生群体培养起科学的理论知识、创新性精神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等[1]。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发挥指导作用,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再次催生出更多的创新作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是影响育人进程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论述

创新型思维具体指的是运用一种较为新奇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思维方式[2]。创新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促进人将对事物的一些情感化认知有效转变成为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一些促进新兴事物有效发展的一种科学方式。很多高校逐步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并响应大众创业和万种创新的号召,真正在大学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关创新思维方法训练等内容,促进大学生在创新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发展。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众多尝试中,发现社会实践能够发挥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和机会实际上是促进大学生群体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从哲学理论中对于思维和世界认知之间的矛盾,可知思维与实践在很早就已经存在。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可知,思维与实践最终会走向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较为简单,不具有足够的条件接触更广的社会面,他们也就很难真正体验到一些实践过程,在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上相对比较低。如果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将思维创新与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结合,那么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活动主题和日常生活相互结合,使得课程不再单调乏味,激发学习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协同视域下的教学改革探析

(一)构建平台

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协同发展,就需要在其中间搭建起科学的平台作为载体。大学生群体需要真正进入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实现其作为主体在认知及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顺利发展。但是,他们在思维能力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群体就是其中的重要中介部分。因此,高校在实现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积極搭建合适的平台,真正利用校园文化以及不同的学术报告等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得到实践带来的快乐,创新能够迸发更多激情。

例如,教师可运用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或者“三下乡”的方法,展开社会实践过程,帮助学生们建立起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在思考具体实践方式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学科的特点,有效发挥活动的桥梁作用。如,可举行系列性竞赛,或新材料的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去申请国家专利,并积极发表自己的作品。还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进行研究,纂写调查报告,积极进行创造活动。

(二)创新机制

高校可逐步激发导师制以及项目化在促进教学发展方面的作用。导师制事实上是对于目前实施的学分制教育的一种扩展,其更加注重的是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促进人才的成长。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上,应该选择合适的导师,或组成科研小组,发挥自身在学术研究上的魅力,充分运用自身的职业资历,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创新活动[3]。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特色化的学术实践活动,在充分介绍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为后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另外,高校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就打好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些课题内容,搭建起合适的框架,可虚拟一些仿真类型的实验过程,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促进创新精神发展的问题上取得明显的成绩,全面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增加互动

增强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互动环节,能够在促进创新精神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高校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和个性特点,组织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教学的具体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和观念,更多地运用基础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实现创新精神与实践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实现成功的良性对接[4]。

高校可尝试小班的授课方式,以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科学思维等各方面都接受到十分合理的训练,进而在掌握知识与技能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增加实验的机会,鼓励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自主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敢于挑战和创新,才能真正提升思维能力。

三、结语

创新水平象征着民族的发展,同时也是很多国家展现自身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一直以来都鼓励创新和发展,在政策上也进行了大力支持,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5]。笔者主要分析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在教学改革中思考过程,列举了几点具体措施,旨在为促进高校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成效上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额尔敦吉如何.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2]刘喆,徐昕.浅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的推动作用[J].西部皮革,2017,39(20):90-91.

[3]赵明,张晶.基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6(19):149-148.

[4]卜有照. 应试教育思维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决策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5]侯春.基于创新思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23):93-94.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