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式导学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研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18-08-10冯伟芬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有效性

冯伟芬

【摘要】问题教学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研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主要从研学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创设方法、设置策略、问题类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进一步激活课堂,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问题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研学问题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27-02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而问题导学法正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桥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遏制,然而,“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离不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问题的导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有效的研学问题设计。

一、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带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选择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1.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历史课的教学内容,由单元、课目等要素组成,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单元、课目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一节课中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对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在新旧知识点的衡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形成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时候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2.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或者是跟当今社会有着比较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而对于历史学习比较重要的分析性内容,如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意义、人物的评价等,则比较厌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可以把教材中没有的,但可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3.针对疑难,激发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維。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那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一般来讲,我们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后,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

4.排除障碍,突破难点

一般来说,每节历史课都有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拌脚石,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遇到难点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困境中,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时,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和有关资料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去分析思考,达到“柳暗花明”的目标。

二、问题的创设方法

问题教学模式下研学问题的创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问题创设方面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故事诱导法、直接提问法、反问法、焦点引导法等,简要分析其中三种:

1.故事诱导法

历史本身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本身拥有浩瀚如海的故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美德多个方面。以故事进行诱导开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们进行思考,可提升学生兴趣与参与度,在抓住学生心神焦点的同时因势利导提出相关问题,无疑事半功倍。以“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程为例,从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个故事入手结合电视剧《楚汉传奇》剧情提出问题“为什么陈胜吴广等人决定起义推翻秦朝?”,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与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完成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并为随后汉朝繁荣的原因的总结安排教学伏笔。

2.直接提问法

直接提问法作为一种直接引入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优势在于引导学生快速掌握重难点,在听课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筛选所接收的信息,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很有帮助,也是较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不过缺陷在于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与无趣,因此通常要配合其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展开,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3.焦点引导法

焦点引导法的使用通常是将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此来打开课堂,激发学生思考与参与的兴趣。比如分析课程《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通过《解放宣言》这一文件带来的历史影响,将其与与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联系,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对林肯的历史贡献与成就进行总结;比如对现今中国与欧洲几个典型国家英法德的外交事件如英国首相访华、中法经济合作、德国加入亚投行等,与近代史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进行对比,以此来凸显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分析为何近代史中国被迫遭受了这些屈辱,就原因做讨论与总结;以上这些无疑都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进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1]

三、设置问题的策略

在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只有设置高质量的有效的问题,问题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形成了自身认知,但知识结构依然缺乏系统性及全面性,据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遵循一定原则,以学生能领会为基本原则,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设置问题,从而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即提出的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具有适当的问题性水平。问题性水平有一个弹性限度,问题性水平太低,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就较低,而且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性水平太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2.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即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以此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这一章节,教师应设置相关问题,如:隋文帝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哪个朝代,是谁创立的?为什么要实行科举制?明经指什么?国学指什么?“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科举制什么时候被废除?等等,多种问题的设置,不仅照顾到高水平的学生,也兼顾了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可以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1]

3.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即提出的问题难以从教科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启发性,运用得太多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2]

四、问题设计的类型

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设计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情境式问题、梯度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营造互动型的历史课堂。

1.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预设问题情景,是进行“以问导学”教学的第一环节。预设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利用有效资源,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与活动等的预告设计。问题情景的预设,一般来说,第一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第二,能体现思想教育价值;第三,按一定的顺序设置问题情景体系。这环节关键点是指导学生进行自学,预设的问题情景,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显示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或“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预习阅读教材、感知情景问题的方式进行。

2.通过设计梯度式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梯度式問题,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如在《辛亥革命》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提问学生“有谁知道辛亥年指的是哪一年?”,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孙中山被称为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伟人。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伟人”引入课题。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首先提问“孙中山为进行革命做了哪些准备活动”这一简单的问题,随后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等,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进而掌握历史知识。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3.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能力

在研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型,展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如《伟大的转折》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历史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提问学生“改革开放和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有何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具体是指什么?”等疑问,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互动和解答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整理、归纳和巩固。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强化学习目标,完善知识结构图,形成知识体系。

所以问题教学需要关注社会生活,需要在探讨问题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获得深入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以问导学,就是旅行用的路线图,指引着学生沿着知识风景线行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问”得灵活,“导”得巧妙,促进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便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问题的解决,“问”是思的起点,并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用研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在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如想提高教学质量,应注重利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从思考中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当然,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科学设计研学问题,注重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发掘历史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教学课堂,培育出健康的人才,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团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有效应用.《课程与教学》,2016年,第8期:27.

[2]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18期:69.

[3]王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中学生导报》,2015年,第152版:1-2.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