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2018-08-10王中江

关键词:村官职业倦怠效能

王中江

(安徽工程大学 人事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农村新生领导干部的代表,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建设村级基层组织的同时,一些大学生村官由于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待遇低、业务熟悉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工作积极性降低、热情度不够等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影响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减缓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因此,分析并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倦怠现象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所持的观点、态度和信念,会影响其工作的状态和行为。这一心理因素称为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工作领域的扩展[2]。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是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度。职业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Hackett 和Betz的研究。

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虽没有统一,但意义几乎相同。如“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职业及相关活动所具有的信念”(Hackett ,Betz,1981),“个体对职业选择及相关范围的行为效能判断”(Lent ,Hackett,1987)。

职业自我效能形成于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的评价和判断。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够驱动个体制定更高的工作目标、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绩效(Mayo,Pastor,Meindl,1996),是个人对待工作的行为调节变量。那么,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自我效能是否与职业倦怠有关联,解决其职业倦怠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其职业自我效能这一变量来实现,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当前已有研究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较少。本文基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研究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期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已较为成熟。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Mcdonald等(1992)研究指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正向的相关关系[3]。Sadri等(1993)[4], Stajkovic等(1998)[5]研究指出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有一定的影响。Bandura(1997)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对职业生涯的信心、求职的积极性和职业决策[6]。Jex等(1999)提出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存在反向的相关关系[7]。

2.国内研究现状

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对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某个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等问题。如候祎,李永鑫(2007)、王亚东(2008)、姚成高(2008)、王霄岩(2009)分别研究了法官、民警、公安人员和银行员工的职业倦怠现象及成因。二是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吴伟社(2008)认为压力源是职业倦怠的重要相关因素; 刘宏艳、丁雷(2006),张鹏、孙国光(2008)探讨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郑丽梅、张凤军(2009),孙连荣、王晶(2009),耿祥建、曹润林(2009)分析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三是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的研究。郑日昌和张彬(2002)[8]、龙燕梅(2003)[9]、胡艳红(2003)[10]、刘晓燕(2004)[11]等针对人口统计变量研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张慧英、刘丽(2007)指出父母的教育及收入是大学生职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2]。王卫平等(2012)研究了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问题[13]。

国内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较少,少量研究针对某一职业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量表进行了开发和设计(康宏,2013[14];张传琦,2013[15])。

围绕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更加罕见,仅有少量研究针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展开,且研究对象不一,范围较广。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王成义、王林松等(2007)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6]。胡峰毅(2008)研究了护士的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的关系[17]。李志鸿、任旭明(2008)指出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8]。王小新、党晓辉等(2009)指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19]。

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围绕单个变量展开,如单独分析职业倦怠或自我效能感,且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偏少,对职业倦怠和职业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以期找出预防、缓解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的途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1.变量度量

实证研究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行政级别等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变量。第二部分为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参考了李杨(2008)[20]编制的公务员职业自我效能量表。第三部分为职业倦怠量表,主要参考了Maslach的MBI-ES量表和李超平、时勘(2003)的MBI-GS量表。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均结合本研究中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修改,并得出本研究最终的两份量表。两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记分制,其中“1”至“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实证调查以安徽省为例,考虑调研的可行性等因素,选择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的大学生村官为样本。采用任意抽样方式抽取样本200个,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3份,剔除无效问卷及不完整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159份。本次实证调查的回收率为86.5%,回收有效率为91.9%。

3.样本描述下统计分析

本次实证调查的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三、数据分析

1.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均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而开发的,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因此,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的内容效度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结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的结构效度。

①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结构效度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确定变量是否能够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KMO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KMO值为0.769,显著性Sig值为0.000<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因子载荷信息整理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自我效能感变量的因子载荷表

由表3可知:职业自我效能感变量析出六个因子,根据题项的具体内容对这六个因子分别命名。因子1命名为创新效能感(CX),因子2命名为辅助效能感(FZ)、因子3命名为人际效能感(RJ)、因子4命名为处理问题效能感(WT)、因子5命名为政策效能感(ZC)、因子6命名为写作效能感(XZ)。验证因子分析结果的六个维度划分与量表开发的构想基本一致。

②职业倦怠量表的结构效度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结构效度检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职业倦怠量表的KMO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职业倦怠量表的KMO值为0.713,显著性Sig值为0.000<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职业倦怠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同理,对职业倦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因子载荷信息整理如表5所示。

表5 职业倦怠变量的因子载荷表

由表5可知:职业倦怠变量析出三个因子,根据题项的具体内容对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因子1命名为情绪衰竭(EE)、因子2命名为去个性化(DE)、因子3命名为低成就感(RA)。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的三个维度划分与量表开发的构想基本一致。

2.信度分析

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职业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分析表

由表6可以看出,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六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因此,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同理,对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分析表

由表7可知,职业倦怠量表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因此,量表通过了信度检验。

3.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在大学生村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倦怠程度越低。大学生村官是先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通常都较高,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对工作环境的不满等因素,自我效能感会随之下降,这时职业倦怠就可能出现,并且程度会逐渐加深。具体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两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对大学生村官情绪衰竭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创新效能感(r=-0.806),这说明当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不足时,如认为自己无法提出创造性意见和想法、不能接受工作中出现的新事物等,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现象很容易产生。对情绪衰竭的影响作用仅次于创新效能感的是问题解决效能感(r=-0.733)。可以看出,对大学生村官的情绪衰竭影响作用较大的是非常规性的工作和事务。对大学生村官去个性化维度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辅助效能感(r=-0.761),其次是政策效能感(r=-0.639)和写作效能感(r=-0.586),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对自己能够做好协助领导统筹规划、提供决策判断依据等事务的能力感知越强,在工作中冷漠、怀疑的态度出现的可能性越小。另外,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和公文材料的写作能力感知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大学生村官低成就感的影响作用最大的人际效能感(r=-0.795),当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良好、与人沟通协作愉快,其工作的成就感就会提升,低成就感的职业倦怠现象就不容易产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其余各维度与低成就感的关系相较于人际效能感都较弱。

表8 两变量的相关分析表

注c:**.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四、结论及对策

针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结果,从四个层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学生村官个体层面

大学生村官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意识地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明确在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工作中设置合理的目标,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增强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提升个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2.学校层面

大学生村官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因此,学校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和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和自我认知,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和突发情况能够正确思考和妥善处理。另外,学校应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工作目标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政府层面

基层政府应向大学生村官提供农村工作的相关培训和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帮助其尽快转换身份,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基层政府还应采取措施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从简单、操作性强的工作入手,逐步增加工作的难度,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另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心理状况、遇到的问题、工作压力和心理隐患等,以有效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最后,要建立合理、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能够与上级组织部门及时、有效地沟通。

4.社会层面

社会舆论是大学生村官职业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个人典型来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荣誉感,使其身份认同度得到提升。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家庭支持也是预防其职业倦怠产生的良好途径。最后,有效构建大学生村官的情绪疏导机制,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宣泄个人情绪和不满,以最佳的状态对待工作。

猜你喜欢

村官职业倦怠效能
唱村官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