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校教室改造案例
2018-08-10杨燕婷
麻省理工学院(MIT)
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教室目的是建立一个学生能够高度合作、动手操作、在计算机支持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室不仅可以做虚拟物理实验,还可以进行真实的物理实验。教室的空间布局中,教室的桌椅与实验装置相连接,每间教室13张桌子,每张桌可坐9人。布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每3人一组,每组1台笔记本计算机,有13个摄像头分别记录每张桌子的活动。四面墙上有多个投影屏幕,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学生都能够清楚地看到投影的展示。投影幕中间是电子白板,教师讲台位于教室中央。这样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教师和助教在教室中来回走动,与每组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
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创建新型教室——能动性学习教室的目的是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课堂协作。其特点是一张张圆桌与环绕圆桌的椅子,同时还有剧场一样宏大的报告厅,玻璃白板和屏幕随处可见,能够随时轻松地开展课堂讨论。能动性学习的布局也可以打破“教师在上学生在下”这种若隐若现的“教室等级制”,拉近师生距离,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活跃。
马里兰大学分校也已经在很多课堂上使用了圆桌教室,同时也找到了让剧场式的大课堂更加方便学生分组讨论的灵活方法。该校大教室中的椅子经过改造,可以向后转动180度,这样前后两排的学生就可以隔着一张桌子面对面交谈。
清华大学
2016年初,清华大学将第三教学楼的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可供6~12人讨论用的圆桌。同时在第三教学楼一段,还将一层的11间教室的讲台“夷为平地”,教室和讲台处于同一海拔,改变了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授课方式,促使老师走入学生中间参与互动和讨论。
随着授课模式的转变,研讨式学习和休闲式学习也应运而生。为使公共教学楼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多功能场所,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清华大学还打造教学楼多功能公共空间,改造讨论空间6处、休闲空间4处、教师答疑休息室6间。
北京大学
小班课教学是北大近些年一直在推进的教学方式改革措施,旨在增加学生间的研讨、师生间的交流。从2017年开始,北大开始改造地学楼教室,目前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楼33间教室中大多都被改造成研讨教室。教室一般会为教授和学生都准备两面或者三面黑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皆是面对面,更有利于大家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对学校教学楼以及科技楼的教室陆续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改造。
分组互动学习教室:将原容纳120人的传统教室,改造成为42人左右的“分组互动学习”教室。教室中运用4块移动白板,将教室分割成6个讨论区,白板不仅有分隔功能,还可用于书写、作为投影幕使用。针对教室内的互动,提供了一体机、微信交互、视频交互及苹果投影的手段,实现了多方位、全面的交互方式。
讨论教室:教室中的桌椅全部采用自由移动的方式,并根据人体工学进行选择,以舒适作为座椅选择的先决条件。
教学改革实验教室: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呈弧形几乎铺满了教室前部的墙面,可同时显示两个或多个屏幕的内容,实现多屏互动。教室还配备有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与下面的支架组合成一个可移动的桌子。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大的智慧教室体现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三位一体的概念,体现了云端一体化、模式多元化、行为可视化、设备移动化、管控智能化、能耗绿色化的设计理念。
课堂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一部分由老师讲解授课,一部分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课堂内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手写交互、图像交互和视频交互;学生终端与小组讨论屏的交互,教学双屏与小组讨论屏的交互,小组讨论屏之间的交互等。
课堂场景自动生成系统能够真实记录课堂场景,无需教师操作,即可实现课堂场景的常态化录制,也可以直接用来进行课程直播,同时还可以与其他教室进行远程互动、与会议室进行音视频交互。课堂外可实现“异地同上一节课”,甚至可以邀请课堂外专家通过网络接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智慧课室建设,在环境设计上实现了多屏互动,采用分屏技术,在教室的中间或者后方设置屏幕,方便学生观看,使坐在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多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当小组进行讨论时,每个小组将对应一个交互式屏幕,学生可以将讨论结果在分屏上进行展示,当教师讲解或者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时,可以智能地将小组的屏幕内容推送至教师讲台的屏幕以及其他小组的屏幕上,方便教师进行讲解和批注。
多功能智慧课室融入了混合现实技术,配置虚拟现实设备,结合高清摄像机和绿箱,打造高水平的混合现实教学功能,通过模拟实际世界,实现学生沉浸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