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18-08-09周丽玲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小学生

周丽玲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十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教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

一、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进行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学困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观察学生,把脉学生心灵,为学生成长铺路

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应该是“雾里看花”而应该是“明察秋毫”,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情况应该全盘了解,以便教育时能对症下药。只有全面洞察学生,才能为学生心灵把脉,为学生正确导向。在洞察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爱的滋润,不断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开锦绣前程。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指路人。”因此各科教师要做到教书育心,主动依据学生的身心發展的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新时代的要求看,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要让学生做到心理健康。一个学生只有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健康了,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而现代学生的一些行为和心理,让我深思,引起了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让家长引领学生生活

学生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

五、善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

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