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回答问题积极性

2018-08-09叶伟强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会交流教师

叶伟强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这是21世纪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之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被称为“学会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课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必须做到真正转型,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从日常教学实践不难看出,仅以老师为中心的小组学习都是低效的。因此,只有教师角色真正转变,师生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持续运转,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小组合作策略探究

1. 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

小组的组建,一般可安排4-6人。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设组长、记录长、噪音控制员等。组长一般先让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分组后,通过讨论,取出喜欢的组名——“雄鹰组”、“奋进组”等等。在小组活动开展初期,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交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 组长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组长组织成员,制定小组计划、奋斗目标、小组约定等;组长负责组织课堂讨论,做到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有发言有补充有记录,做到有序有效,活而不乱;分组展示时组长鼓励组员积极上台展示,必要时进行分工,有展示有补充有总结有评价;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成员的课堂展示,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讨论提出改进办法。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协调师生关系;协调并处理好本组成员与其他小组成员的矛盾纠纷,积极组织参与同本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和谐竞争,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 营造互助、互励的合作环境

为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考虑到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提示,在那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的启示,而不至于让他们束手无策,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已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呼唤教师角色转换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变换教师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1. 教师是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当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当旁观者,应走下讲台,参与合作。适时引导点拨,如有时学生可能对表面问题争论不休,忽视实质性的,有时可能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教师应加以指导,指点迷津。了解学习情况,学生已经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疑惑和困难,通过了解反馈,教师心中有数。师生共同教学,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懂了,而且,理解得比较透彻,这时教师可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学生站到教师的讲台上,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第四,师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讲解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2. 教师是指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每个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和感受,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

3. 教师是“穿针引线者”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 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其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发言的价值。相反,当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的发言无关紧要,从而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会产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同样,在合作交流后要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过程,才能将合作交流的积累上升到数学思维,实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但个别老师却将合作交流替代了应有的独立思考或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使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

3. 让学生学会大胆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学会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学会尊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