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防腐木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运用实践思考
2018-08-09吴兴瑜
吴兴瑜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住宅环境质量要求也高,在房子边配备有后花园,这给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设计及园林绿化规划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防腐木的应用开阔了新的市场,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了美化环境、休闲娱乐的效果。
【关键词】:防腐木;园林绿化;后花园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向前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住拥挤率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在城市中拥有一块绿地,青山绿水,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此,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也抓住了这种心理,在房屋底层配备后花园,在小区园林绿化方面建设小山,弄上喷泉,有山有水,在綠化草丛中布置长廊,使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跨越式提档升级。后花园由于地处住宅楼底层,住户的装饰风格也因人而异,本人所经手施工过的住户,大部分选择使用防腐木搭建廊棚,顶部敷设钢化玻璃,能遮风挡雨、抵挡高空坠物的同时,又能透光、美化,深受顾客青睐。
1、 物料选取
防腐木具有防腐烂、防白蚁、防真菌、防爆嗮、防变色等功效的木材,外表有原木纹路,色彩艳丽,美观大方,亲近自然,形状规整、牢固、重量轻、实用性强,并且比一般木材的使用寿命长,更是新时代环保的建筑材料。住宅楼后花园属于室外,选用的材料直接用于与水体、土壤接触的环境中,户主认为室外用材可不用讲究,与人接触量少,四面通风透气,不用担心甲醛释放,只要适应水土就行。经过与住户精心沟通交流、协商,最终后花园廊棚确定选用美国南方松防腐木作为材料,但是对防腐木供应商提出要求条件:一是选用的防腐木与后花园规划用途和环境相符合;二是必须达到国家标准;三是要有合格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四是选择好的质量等级,不能仅观颜色和外标,关键是弄清其载药量和渗透深度;五是选择具有规范商标的正规厂家。所选规格如表1所示。
2、施工应用
后花园廊棚防腐木施工工序及流程,具体如图1、图2所示:
2.1为确保整个系统达到理想状态,根据住户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制定设计方案,绘制图纸,甚至结合现代装饰设计规范出示效果图;
2.2先按后花园形状及尺寸放好准确位置线;
2.3挖开地基置放木柱,由于廊棚重量全压在立着的木柱上,必须竖直,底部固定牢靠;
2.4用电钻在墙上打眼,用膨胀螺栓把防腐木横梁固定在墙面上并找平,施工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防腐木的防水层;
2.5固定龙骨完成后全面找平、找直,用不生锈螺丝固定在木龙骨上;
2.6在施工时,应尽可能使用防腐木原有尺寸,保留原有形状,如需切割、整形、钻孔等,必须使用CCA防腐剂进行涂刷,因为防腐木是经过专业化处理,以达到防腐效果,保证防腐木材的使用寿命,若防腐层受到损伤则失去本能功效,后患无穷;
2.7整个廊棚所有连接点都必须使用热浸式镀锌紧固件,或者不锈钢及五金,以防生锈埋下安全隐患及缩短使用寿命;
2.8在搭建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长木板减少接头,每处板面间留5mm缝隙,杜绝硬敲强接,确保防腐木在长期使用后受潮发生变化时留有有一定的伸缩空间,避免出现起拱、变形、扭曲、移位等的现象发生;
2.9廊棚整个框架布置安装到位后,顶部敷设钢化玻璃,搭接或玻璃缝用玻璃胶封实,不得留有漏水或渗水的缝隙;
3、 使用效果
后花园廊棚的架设采用防腐木,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
3.1采用原木深加工处理,属于纯天然、纯绿色、无污染,具有木材的天然本质;
3.2原木干燥经过专业处理后,具有与碳同等功效,可吸收空气中的杂质,对空气具有过滤功能,散发木质的芳香;
3.3防腐木经过高温处理,消灭了菌类和虫类,内部结构发生化学变化,不会发生霉变,具有极强的防腐性;
3.4木材经过整形、加工,条框、轮廓均衡平整,材色华丽,使用方便、美观、规整;
3.5顶部遮盖有钢化玻璃,风雨无阻,抵挡高空弃物,人员可以安心的廊棚下活动或休憩。
防腐木的应用也有缺点:
处理中浸注药剂,使用后会有发绿的化学药剂颜色,且随着药剂的流失容易变灰,发黑。由于木材本身含水,长时间后易出现变形、开裂的问题。这些缺点会给完美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
结语
防腐木在房屋后花园中的运用,不但使住户有了室外休闲之所,亮化的后花园的美色,更是与小区园林绿化有机融于一体。周边住宅楼的后花园纷纷效仿。以防腐木为主体的景观设计人性化、多样化、灵活多变、风格因人而异,前景市场广泛,其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然与艺术间的和谐,体现出自然的气息,可让人亲近自然、亲近泥土,通过建立美好的家园,因地制宜地建造适宜人居生态环境,让生活充满动感,充满激情,展现人们的新思维、新理念、新品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剑华.防腐木在园林景观中应用[J].今日科苑.2009(16).
[2] 安妍彦.浅析防腐木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3(08):144.
[3] 李玉,曹金珍,田振昆等.防腐木材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