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我国环境财务会计计量问题的探究

2018-08-09汪骄阳

科技资讯 2018年8期

汪骄阳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的分析,提出应首先推进我国环境财务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考虑环境财务会计计量方法选择的理念。从功效系数法角度进行改进,以期将复杂的多维计量空间转化为一维计量空间,从多种计量单位过渡到单一计量单位,破解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的瓶颈。

关键词:环境财务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财务报告 功效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137-02

近年来,环境会计问题逐渐从学者研究视野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我国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框架、要素确认、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仍存在自成体系形成自我边界限制、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较少涉猎、亟需多方合力与多方协同合作等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本着改善社会环境与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的基本目标,希望从功效系数法角度进行改进,破解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的瓶颈。

1 环境会计计量的局限性

1.1 自成体系形成自我边界限制

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与国际交流较少,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成果途径有限,多数研究停留在文献研究层次,虽有部分学者逐渐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但该部分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基于西方环境会计的背景,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容易出现偏差,开展基于我国背景下的环境会计发展问题与计量研究有利于开拓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边界限制。

1.2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较少涉猎

环境会计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的目的是掌握企业因生产活动而产生的环境负荷情况,将该情况连同企业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其成效向外界进行系统地报告。环境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服务,为企业环境影响决策提供帮助的同时降低环境管理成本,为提高环境绩效献计献策。我国现有环境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财务会计领域,对环境管理会计较少涉猎,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环境会计的整体发展较为滞后。

2 环境财务会计计量问题的解决

2.1 关注环境财务的报告内容

环境财务报告由环境保全成本、环保效果和伴随环保对策的经济效益三部分组成。环境保全成本指用于防止、控制或避免环境负荷的产生,消除环境影响,对引起的环境危害进行补救或有助于上述工作得以进行的投资和费用,以货币单位计量。环保效果指用于防止、控制或避免环境负荷的产生,消除环境影响,对引起的环境危害进行补救或有助于以上工作开展所取得的成效,以物理单位计量。伴随环保对策的经济效益指推行环保对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货币单位计量。

2.2 使用功效系数法

在环境财务报告中表述环保效果时,直接用物理单位度量效果不理想,须在物理单位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一种度量方式,该度量方式须满足综合性、易读性和与货币计量过渡性的三个条件,功效系数法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2.2.1 采用功效系数法的简介

功效系数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提供的环保效果会计信息质量较高,便于找寻综合功效系数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当功效系数大于等于100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友好的,表现出私人成本大于等于社会成本,即外部经济现象,当功效系数等于60-100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中性的,表现出私人成本大致等于社会成本。当功效系数小于60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友好,表现出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外部不经济现象。

2.2.2 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

设有P个目标,其中前k个目标越小越好,后p-k个目标越大越好。针对各目标量纲情况的不同,通过引用功效系数打分的方式判断各个目标函数值的好坏。的取值区间为[0,1],目标函数值最好时令dj=1;最差时令。

式中:为统计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为对应于的评价分数值;为第i个指标的不容许值;为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

根据改进后的功效系数法公式,当企业第i种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相关标准时,分区间值为60-100,与百分制中及格以上的评价标准一致,由此算出企业每一项污染物排放的分值后,将全部指标的评价分数值进行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求出综合评价分值,运用综合评价分值,可对企业环保效果做出全面评价和综合比较。

3 结语

现阶段功效系数法主要运用于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特别是针对排污种类对企业进行划分后的同类企业进行比较,异类企业间的比较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随着环境财务会计计量的发展,采用货币计量仍为最终发展的方向,从多种计量单位过渡到单一计量单位期间,采用功效系数法作为度量环境效用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复杂的多维计量空间转化为一维计量空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计量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世忠.环境会计主体:从“以资为本”到“以民为本”[J].会计之友,2016(1):14-16.

[2] 王秋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三方博弈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5(36):10-13.

[3] 卢秋声,干勝道.基于利益相关者预期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76-83.

[4] 李君,黄林.制度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J].会计之友,2015(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