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最新民
2018-08-09
这是巅峰之际的一个决策。
1998年,是新民晚报历史的巅峰之时。
新年开初,一切都朝气蓬勃、生意盎然。在刚剛过去的1997年,国家的大喜事是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伴随着国运兴盛、政通人和,新民晚报也在发展的征途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香港回归之际,新民晚报第一次派出两位特派记者亲临现场,报道盛况,这在地方媒体也是盛举了。党的十五大召开当天,新民晚报的发行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185万份。经营收入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高点,每天净利润超过了100万元。
正是在这样一个喜气洋洋、凯歌奋进的氛围里,新民晚报跨进了1998年。充满创造与开拓的岁月,让新民晚报萌生了进一步做大影响力、进一步布局媒体系列的设想,立足于新民晚报主报185万份的发行量,创办一份《新民周刊》,作为报纸影响力的深度延伸。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一切都在顺风顺水地推进之中。
实际上,当年新民晚报还有一个更大的谋划,就是顺应当时媒体集团化的趋势,筹备建立新民晚报报业集团,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规划。当时与新民晚报并驾齐驱合称晚报双雄的羊城晚报,就因此成立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由此带来了羊城晚报至今二十年跨越式高速发展,成就了羊城晚报今天资产超过300亿元的一哥地位。
意外比意想来得更早。当年7月,成立了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目标和路径都改变了。
正在筹备中的《新民周刊》,虽略一趔趄,但事已至此,筹备工作依然推进之中。在当年年底前,连续出了三期试刊,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也让筹备人员深受鼓舞。
1999年1月4日,星期一。在20世纪最后一年最初的一些阳光里,第一期《新民周刊》与读者见面。虽然刊名挂着新民牌子,其实这份刊物从诞生第一期,就与“新民”没有关系,不是新民晚报出版的《新民周刊》,而是今天已不复存在的文新集团出版的刊物了。直到2013年10月28日卜海报业集团成立,新民晚报重新恢复法人地位,《新民周刊》才物归原主成为新民晚报社的刊物,这已经整整过去了15年。
周刊回归新民,虽然已过了平面媒体的黄金时代,但周刊上下憋足了一股子劲。在此后的几度调整重振中,逐渐明确了新时期的办刊方向,那就是“最上海,最新民”。做最有上海特色、最有新民特点的深度报道,是新民周刊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
如果打开最近五年《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足可以看出努力带来的亮色:《总书记来到上海厅》、《中共诞生地:历史选择了上海》、《卓越城市的细节》、《新时代上海四重奏》、《浦东的诗与远方》、《上海地铁的风花雪月》、《跨越苏州河》、《舌尖上的上海》、《滨江45公里漫步》、《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世上最强悍三角洲》,等等,几乎就是上海发展变迁重要编年史。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民周刊》在写今天的新闻,也为明天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历史。上海最重要的新闻、上海最精彩的瞬间,都以“新民”风格,在《新民周刊》上定格,成为历史的永恒。
迈向“最上海、最新民”,只有周刊人才知道,他们付出了什么。没有“含着银匙”的幸运,却多“砥砺奋进”的执着;没有“风花雪月”的加持,却多“深沉厚重”的积淀;没有“直挂云帆”的顺风,却多“沧海一笑”的豪迈。
在《新民周刊》走过的岁月里,奋进有为始终是不变的主题词。它诞生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补齐上海新闻杂志的空白;它面向着21世纪的最新阳光,共襄上海纸媒时代的辉煌。起步于世纪之交,披着上一个百年的期望,向着新一个百年出发,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我曾经说过:“新民周刊的同仁们,是我们周边最有新闻理想的一批人。”他们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就像现任社长、主编刘琳说的那样:“消沉从不属于我们,我们总是很容易地被新闻点燃。”
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这一天,《新民周刊》将出版它第1000期刊物。1000个7天,大约100000个页面,20年。
很荣幸与周刊人一起,走过一些岁月、留下一些记忆。
一切过去,皆为序章;来日方长,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