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探讨
2018-08-09植嘉生
植嘉生
摘要:目前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存在较多问题,针对传统设计方法效率低下的现象,以实际项目为例子,运用Tekla及其二次开发进行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深化设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图纸的质量。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Tekla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50年到1980年启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全国兴建了数以千计的混凝土预制构配件加工厂。1980年到2008年进入低潮阶段,由于抗震性能差,户型单一,渗漏、保温节能差,导致期间预制装配式建筑几乎绝迹。2008年至今,国家层面研究了大量的新技术,尤其是抗震连接技术、防水技术、节能技术,进入了重新启动阶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虽然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目前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运用Tekla及其二次开发进行深化设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图纸的质量。
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上19层,建筑物高度78.5m,建筑总面积44036平方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该项目6层及6层以下为现浇,6层为转换层,7层及以上采用预制结构、装配式施工工艺,梁、柱、楼板、剪力墙、楼梯、阳台等构件都是提前在加工厂先行制作完成,运到现场后,利用塔吊进行吊装、拼接,构件之间拼缝采用现浇混凝土湿式连接。
一、预制混凝土结构特点及优势
(一)混凝土质量有保证
在工业化的工厂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搅拌时间、振捣、养护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使得预制混凝土的质量相对现浇混凝土更加优良。
(二)整体工期速度快
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构件厂里集中进行加工生产,使得现场施工作业量大幅减少,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三)环保、文明施工
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工地组装且外观质量佳不需粉刷,减少了大量现场模版的作业及现场粉刷的作业,减少了施工现场大量的噪声、粉尘污染。
二、项目采用的关键技术
该项目采用了灌浆套筒[1]、机械化箍筋(一笔箍筋[1])、主次梁牛担板等国际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技术。
(一)灌浆套筒[1]
套筒通过灌注超高强度砂浆[2],作为钢筋力量传递的媒介,让钢筋续接,使预制混凝土柱成为连续结构。
(二)机械化箍筋(一笔箍筋[1])
利用机器加工生产钢筋,更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一笔箍是由一条钢筋弯曲而成,一笔箍柱承载力是传统柱的1.2倍。
(三)主次梁牛担板
次梁与主梁采用铰接连接,已纳入国家标准规范。
(四)预制节点设计三维模拟[1]
运用BIM技术,建立真实的三维建筑模型,并进行构件的碰撞检查,为后续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证。
三、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发展的瓶颈
(一)构件碰撞
预制结构构件的相互碰撞,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是一个大难题。运用三维模拟拼装和各专业间的碰撞检查,是保证预制混凝土结构顺利装配的关键。
(二)结构深化设计工作量大,校核工作繁琐复杂
传统结构设计基于二维平台绘制施工图,预制混凝土结构根据传统结构的施工图对预制构件进行深化设计,由于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数量多,导致该工作量较传统施工图设计大幅增加,且带来的校核工作量也同步大幅增加,造成设计效率低下。
四、基于Tekla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Tekla是一款可以实现准确无误的预制混凝土深化设计的BIM软件。
杭州艾构根据装配式混凝土连接节点构造图集,结合中建科技工厂加工需求,通过.NET开发,对Tekla软件中的混凝土节点库和构件进行了专门开发,对常见的梁、板、柱、墙做了专门的开发,实现截面及各种钢筋的参数化动态创建,并对各种常见形式的构件图纸进行自动标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人员在Tekla中的建模效率及准确性。
(一) Tekla在参数化建模上的应用
利用二次开发的构件库,我们可以快速對预制构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大大缩短了建模时间。
(二) Tekla在处理碰撞问题上的应用
由于Tekla目前只是一个针对构件深化的软件,若要进行预制构件的碰撞检查,可以把Tekla模型导入Navisworks进行相应的碰撞检查。
(三) Tekla在构件深化图上的应用
预制结构深化设计中,构件的深化图纸数量十分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使用传统结构出图的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无法保证图纸的质量。Tekla软件结合杭州艾构的二次开发,在对模型进行校对后,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可以一键生成预制构件深化图纸。图纸包括了预制构件的尺寸、配筋信息,以及详细的钢筋下料清单,可以直接用于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同时,当模型发生变更时,Tekla会自动更新到创建的所有文档和数据中。(见图1)
五、结语
在预制结构深化设计中,由于预制结构构件的种类繁多、体型复杂,能否灵活运用BIM技术与预制结构相结合成为关键。
未来预制混凝土结构必将给行业带来巨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建筑及零碳建筑将成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尹衍梁,詹耀裕.台湾地区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及工程应用[J].混凝土世界,2012(02):94-103.
[2]尹衍梁,丘惠生.高强度续接砂浆于预铸柱套筒续接之应用[C].第三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