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意义

2018-08-09郑英兰范丽青姜顺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凝活动期溃疡性

郑英兰, 范丽青, 姜顺顺

(青岛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山东 青岛, 266042)

溃炎性结肠炎(UC)是发生于结肠及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血性腹泻。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1-3]证明,溃炎性结肠炎为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遗传和免疫失衡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溃炎性结肠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发,发病率为(10~20)/10万[4]。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溃炎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有资料[5]显示,近10年来中国溃炎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升高了3倍。溃炎性结肠炎在中国的发病呈现双峰性[6], 以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本研究探讨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g)检测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150例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组,溃疡性结肠炎均经临床确诊,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7], 其中男71例,女79例,年龄60~72岁,平均(67.4±4.7)岁,病程3~8年,平均(4.9±2.1)年; 缓解期42例,活动期108例; 依据改良的Truelove和Witts严重程度分型标准划分[8]为轻度33例,中度47例,重度20例; 病变位于左半结肠21例,乙状结肠28例,直肠31例,全结肠28例。另选择同期1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龄61~75岁,平均(66.7±5.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性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肿瘤、脑梗死、心肌梗死、风湿、肠穿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疾病者,排除近6个月内外科手术史患者及近1月内有凝血功能障碍而影响药物使用史。本研究经本院伦理会讨论通过,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室检查

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 mL, 枸橼酸钠抗凝, 3 000 转/min离心10 min检测D-D、APTT及Fig, D-D、Fig采用免疫比浊法, APTT采用凝固法,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为东亚CA7000, 使用厂家配套试剂。以正常对照组为对比,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活动期的D-D、APTT及Fig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变化情况,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等级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分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

不同分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组间两两比较行SNK法分析,各组D-D、APTT及Fig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正常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组D-D、Fig依次升高, APTT依次降低。见表1。

表1 不同分期溃疡性结肠炎DD、APTT及Fig的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 *P<0.05; 与缓解期比较, #P<0.05。

2.2 不同严重程度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

不同严重程度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组间两两比较行SNK法分析,各组D-D、APTT及Fig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轻度、中度、重度溃疡性结肠炎D-D、Fig依次升高, APTT依次降低。轻度、中度、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Fig、APTT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 D-D(r=0.624,P=0.000)、Fig(r=0.411,P=0.000)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APTT(r=-0.368,P=0.000)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

表2 不同严重程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DD、APTT及Fig的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 *P<0.05; 与中度组比较, #P<0.05。

2.3 不同病变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

发生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全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变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较

3 讨 论

血液高凝状态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尤为常见,多数老年患者易并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有研究[9]显示,约39%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性并发症已成为导致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研究[10]认为,微血栓的形成也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患者自身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微血栓的形成导致肠黏膜的缺血坏死,甚至溃疡的产生。血栓的形成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1]。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伴有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D-D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与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升高可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的亢进。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中D-D、Fig依次升高,且老年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APTT则依次降低。D-D升高提示机体高凝状态下纤维蛋白的频繁降解过程,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优于Fig。

国内有研究[12]显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微血栓的形成可影响患者机体炎症的控制及组织再生,凝血酶及血小板激活产物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聚集、趋化,产生的氧自由基可加重肠黏膜的缺血程度。APTT的缩短主要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 APTT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以反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黏液脓血主要继发于肠道炎症及微血栓的形成。因溃疡性结肠炎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使用止血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风险,抗凝血指标D-D、APTT及Fig的监测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此类药物使用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而对于部分无血栓的早期患者,应用药物改善机体的高凝状态、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也有利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康复[13]。有研究[14-15]证实,肝素与常规药物的联用可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本研究提示抗凝血指标D-D、APTT及Fig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猜你喜欢

高凝活动期溃疡性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