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信贷获得和偏好的影响分析
——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8-08-09陆炳静

现代金融 2018年7期
关键词:普惠信贷金融机构

□ 陆炳静

一、引言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尤其要加强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大有可为。201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要下大力气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以解决“三农”、扶贫等重点领域融资难为重点,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获得感。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初步和阶段性的成效。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机构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都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已挂牌开始运营。在一级分行层面已经完成全部185家分部的设立,还有6万余家支行及以下网点从事城乡社区金融服务。此外,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还有1600多家村镇银行和17家民营银行也相继获准设立,主要为“三农”、小微企业服务。截至2017年末,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都超过了90%。农业保险乡村服务网点已达36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村级覆盖率超过50%,农村金融环境正不断地建设和完善。

农户信贷获得难,信贷需求和金融供给匹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乃至全球农村金融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着农户信贷的获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调动了商业银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农户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进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接近32万亿,比年初增长1.1万亿,农户信贷获得的约束和偏好正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农户微观数据的具体分析解读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信贷获得和偏好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现阶段中国农村信贷供需的结构性变化,揭示新环境下农户在信贷获得和偏好上面临的新矛盾与新问题。能够为科学谋划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优化信贷供给结构,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杠杆作用,提供来自需求侧的信息支持。

二、理论分析

(一)已有研究概述。农户的信贷获得和偏好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Barslund(2008)的理论,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发展极不充分,并且“金融抑制”现象十分普遍,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拥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从正规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很低。这里的正规信贷指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获得的借款,非正规信贷则指农户从亲戚朋友、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处获得借款。在当前农村市场,非正规信贷仍是主要的融资渠道,究其原因,正规信贷虽然在贷款规模和风险把控上占优,但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申请审批,手续较为复杂,且需要提供足额担保。

根据费孝通的理论,伴随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以亲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正逐渐弱化,社会关系的弱化将导致非正规信贷的规模和作用不断减弱。同时,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农业大户的借款需求增多,非正规信贷将很难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甘犁,2015)。同时,正规金融机构在政策指引下,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贷款条件逐渐宽松,“简式贷”产品推陈出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必然是以正规金融为主、非正规金融为辅,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将逐渐下降。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农户的信贷偏好,使其更多地使用正规信贷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分析,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与农户信贷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供给不足,使得贷款门槛较高且需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大量农户无法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而未能获得正规信贷。另一方面,部分农户不知道或不了解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而没有向其申请贷款,还有部分农户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主观认为自己的贷款申请不会被批准或认为手续繁杂而主动放弃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这是由农户自身对贷款产品和贷款政策缺乏了解导致的“潜在信贷约束”。潜在信贷约束的存在使得中国大量农户倾向于从非正规渠道融资(Petrick,2004)。因此,普惠金融发展不足导致的正规信贷供给不足和农户金融认知水平不高可能是造成农户信贷需求难满足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假说。本文选择“农户所在地金融环境”和“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主、客观两个维度来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假设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会对农户信贷获得和偏好产生显著影响,则可以推出以下两个子假设:

假设1:农户所在地金融环境对农户的信贷获得和偏好有显著的影响。通常来讲,农户所在区域的基础金融环境越好,农户的金融获得越便利,农户越倾向于选择该渠道借款并且信贷可获性越高。农户周围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越多、距离越近,首先为农户提供了便利性,其次有利于农户了解更多有关农户信贷产品的信息,增加了农户选择该渠道的可能性。

假设2: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认知程度越高,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选择偏好越强。通常,农户只有熟悉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及贷款政策,才有可能选择该渠道借款。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要求农户密切配合方能完备手续,如果农户的信贷认知比较浅显,往往会选择较熟悉的民间借贷或手续简单的小贷公司。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与统计分析。为了验证上述假说,本文选取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的调查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公益性调查,该调查通过科学抽样、现代调查技术和调查管理手段,在样本人口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性别结构等多个方面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相一致,数据具有代表性。为了便于分析,笔者从中筛选出12000户农村家庭样本,样本涵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1 个县(区、级市)、1396个村(居)委会。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问卷中涵盖“农户是否有银行贷款”,并对没有贷款的农户进一步询问“为什么没有贷款”,其选项有:1.不需要;2.需要,但没有申请;3.申请过,但被拒绝;4.曾经有贷款,现在已经还清。借鉴已有学者的做法,本文将有贷款的农户和没有贷款且其原因是选项2和3的农户视为有正规信贷需求。非正规信贷需求是指农户不需要银行贷款(即没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有非正规信贷。根据样本数据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1.农户信贷需求情况。根据表1,样本农户有信贷需求的比例占到了71.3%,其中获得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的农户比例仅为21.2 %,而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高达52%。这说明,相对于正规信贷,非正规信贷仍然是农户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在普惠金融推进多年的今天,农户信贷需求供需不平衡现象依旧十分显著。根据问卷调查,在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希望获得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或尝试过申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农户比例为 45.2%,进一步计算可知,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仅有47%的农户最终获得了借款。可以得出,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强烈,但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说明中国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难可能是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区域分布上看,东、中、西部的信贷需求逐步增强。

表1 样本分地区信贷获得情况统计

2.农户信贷主要投向分析。表2具体对农户信贷投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户在住房等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贷款需求最强烈,其次是教育投资,对日常消费的信贷需求、尤其是正规信贷需求很低。同时,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均较低,非正规信贷获得的比例均高于正规信贷。此外,申请正规贷款的比例较低,在各用途申请正规信贷的农户中,获得贷款的比重并不低,占到5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农户正规信贷获得较低主要是由于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并没有申请正规信贷。这表明,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没有申请贷款是导致中国农户正规信贷约束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 农户不同信贷投向下的信贷需求

3.农户选择非正规信贷的原因。在表2分析的基础上,表3重点对农户有贷款需求但未申请的原因进行分析。从三种未申请的原因分布看,对于住房等固定资产类的贷款需求,18.5%的农户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类型的需求,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则更高,达到了47%。同样,农户主观认为贷款申请太复杂,也是农户有贷款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猜想这与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贷款政策的认知缺乏有关。此外,农户因个人资质不足导致未申请的比例并不高。因而,普惠金融的缺失是导致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最重要原因。

表3 农户选择非正规信贷渠道原因统计

4.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信贷获得的影响。表4从所在地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两个层次给出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获得正规信贷需求、和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所在地金融机构越多、金融产品认知程度越高的组别,有正规信贷需求、获得正规信贷需求的比例也越高,同时,偏好非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越低。这表明,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正规信贷需求、降低非正规信贷偏好,提高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

表4 普惠金融发展指标对农户信贷获得影响统计

(二)实证检验。在上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采用probit模型进行数理分析,具体衡量农户所在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户信贷获得,尤其是正规信贷获得和偏好的影响,Li为二元变量,取1表示农户获得正规信贷,0表示非正规信贷,Xi为解释变量,分为农户个体因子和金融环境因子两部分,个体因子包括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土地面积、年收入情况;金融环境因子包括所在地区金融机构个数、平均每季度前往金融机构次数、对信贷产品的认知程度、农户信用情况、金融资产情况,为模型随机干扰项,模型表达如下:

针对以上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如下:

变量名 变量描述 总样本均值 标准差年龄 48.959 8.778 1=未读书,0=其他 0.258 0.437 1=小学毕业,0=其他 0.270 0.444 1=初中毕业,0=其他 0.303 0.459 1=高中毕业,0=其他 0.115 0.319受教育程度1=中等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毕业,0=其他 0.026 0.159 1=大专或大学毕业,0=其他0.026 0.160 1=硕士以上毕业,0=其他 0.004 0.021土地面积 亩 3.910 6.240年收入 万元 13.610 9.309所在地区金融机构个数 1.480 0.307平均每季度前往金融机构次数3.540 2.490较低水平 0.482 0.499中等水平 0.211 0.407较高水平 0.203 0.402信用状况 1表示有不良记录,0表示无 0.176 0.266金融资产 万元 15.754 3.431对信贷产品的认知程度

利用stata软件将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导入模型回归后,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根据上表回归结果,所在地金融机构个数和农户对信贷产品的认知程度显著提高了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边际效应显著。这表明,农户所在地普惠金融发展不足可能是当前许多农户有贷款需求但未申请正规信贷,或偏好非正规信贷的深层次原因。具体而言,农户所在地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交易频次主要通过提高贷款申请的便利提高正规信贷获得的可能性。对信贷产品的认知水平对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实现:一方面,对于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会降低他们因不知道如何申请正规信贷而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降低准备信贷资料和完善手续的门槛;另一方面,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会改善农户的风险偏好,显著降低农户的非正规信贷偏好,增加他们对正规信贷的需求。此外,农户的初中、高中教育对贷款可获得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考虑到农户教育层次的整体分布,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偏好正规信贷。农户家庭金融资产和年收入值对贷款可获得性均有负向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是刚性需求为主,在家庭资产充足时选择配比信贷的比例较低。

(三)稳健性分析。前述实证结论的稳健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我们分别用“农户所在地金融机构数量”、“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农户每季度前往金融机构的次数、“金融资产”等多个变量考察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信贷获得和偏好的影响效应,这体现了我们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的意图。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有关内生性问题之后,核心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仍然保持稳定,这也显示了本文基本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此外,本文数据来自全国各地区面板农户调查,各个抽样地区在空间上比较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样本农户的就业模式、收入构成较为接近,因此,即便不分地区进行考察,结果也较为稳健。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2015 年的家庭微观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探讨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信贷获得和偏好的影响。从整体结论上看,当前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上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仍然较低,仅为21.2%,但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高达 45.2%,农户信贷约束严重,信贷获得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正规信贷产品的供需矛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有超过一半的农户没有申请贷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正规信贷获得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选择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偏好。

本文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随着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逐步下降,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以下几点,推进普惠金融水平提升,切实改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和偏好:

1.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的推进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并倡导农户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相关部门应联合银行机构加大对农户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村(社区)支部联建等形式,定期开展金融培训和宣传,减少他们因缺乏金融知识而导致的正规贷款申请意愿低和非正规信贷偏好强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合理地使用正规金融服务。

2.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普惠金融业务比较分散,额度比较小,从成本盈利的核算来讲不是非常合算,所以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差别化的考核机制,才能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在银行内部,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制定专门的信贷计划,要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相应地降低内部资金成本,同时对基层普惠工作人员给予特别的激励。此外,对“三农”贷款的风险权重也应实行差别化,对不良贷款率等有一定的容忍度,在所得税、增值税方面,对 “三农”给予特别的优惠支持以促使银行更有积极性地做好普惠金融。

3.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服务效率。银行机构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当前一些互联网机构通过全程系统自动处理的数据化风控实现贷款“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0人工介入”。这些都是新时期银行机构拥抱互联网、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4.合理控制融资成本。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以外,要尽量减免各种收费项目,以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对“三农”的贷款利率要低于地方金融机构和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从而在缓解“三农”融资压力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猜你喜欢

普惠信贷金融机构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