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2018-08-09曾正鹏陈俊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昭通657000
曾正鹏 陈俊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 (云南 昭通 657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选择本院拟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其中94例,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7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两组患者进行分别麻醉后,对其麻醉效果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麻醉时间为(3.3±2.2)min,阻滞效果为(2.9±0.6)分,起效时间为(3.2±2.5)min,对照组麻醉时间为(5.9±1.5)min,阻滞效果为(3.7±0.7)分,起效时间为(4.8±3.3)m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当两组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实验组霍纳综合征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中,刺破血管患者4例,霍纳综合征患者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上肢手术时,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应用,其麻醉效果比较理想,且并发症发病率、不良反应相对较低,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
在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比较常见,属于临床常见麻醉方式[1]。在以往医学治疗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是利用颈部体表的解剖标志予以定位,由于此方法需要进行反复穿刺,往往会造成神经阻塞的不全,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近几年,在超神引导不断推广和应用下,使其定位具有较高准确性,患者采取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理想,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选择本院拟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选取患者94例,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7例。患者纳入标准:无严重性并发症,且沟通顺畅;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均为拟行上肢手术患者。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9~67岁,患者平均(43±24)岁,平均体重(34.1±16.9)Kg;ASAⅠ级患者29例,ASAⅡ级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8~67岁,患者平均(42.5±24.5)岁,平均体重(33.2±16.8)Kg;ASAⅠ级患者27例,ASAⅡ级患者20例。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比较时,主要是在ASA分级与性别等方面进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患者术前的30min左右,分别进行肌肉注射,即阿托品与苯巴比妥钠,剂量分别为0.5mg与0.1g,在术前8h两组患者还应禁食与水等[2]。将患者送至手术室后,认真做好各项常规监测,例如:氧饱和度与心电图等。为了更好配合手术,需要以仰卧位的状态,头部则应转向健侧的30˚左右,使其患侧颈部完全暴露。
实验组:选择超声仪定位,将扫描探头放置患侧锁骨的上方,即2cm位置,以便于获取患者臂丛神经纵切、横切图像,然后按照图像成像情况,对探头位置进行相应调整,确定臂丛神经丛与大血管具体位置后,以超声引导为基础将穿刺针进行斜角肌间隙的刺入,直至鞘内即可,并进行位置的调整,使其局麻药可以注入在臂丛神经的周围,同时对扩散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在完成麻醉后患者维持平卧位。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麻醉时间(min) 阻滞效果(分) 起效时间(min)实验组 47 3.3±2.2 2.9±0.6 3.2±2.5对照组 47 5.9±1.5 3.7±0.7 4.8±3.3 t 6.6942 5.9488 2.6494 P<0.05 <0.05 0.0095
对照组:寻找肩胛舌骨肌、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三角区域,穿刺点通常与肩胛舌骨肌比较相近,穿刺针则应以垂直刺入的方式进行,深度控制在3~4cm范围,再逐渐向脚端予以推进,如果发生异感、触及横突,通过回抽方式进行试探,如果没有出血和脑脊液,即可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入。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局麻药的应用时,其主要是以混合液为主,具体包括: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浓度0.75%的罗哌卡因等,以此作为局部麻醉药物,药物剂量通常以0.4mg/kg为标准[3]。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和完成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评估其麻醉效果与针刺疼痛情况,其中针刺疼痛评分法主要划分成三级,具体标准为:0分,患者无任何疼痛,且完全阻滞;1分,轻度疼痛,在患者可忍受范围内,阻滞不全;2分,表明疼痛比较剧烈,缺少阻滞。对患者的并发症、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用SPSS 20.0软件予以分析和处理,其中麻醉时间、阻滞效果、起效时间对比用±s表示,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则用%表示,然后对其进行t和χ2的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对比
2.2 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情况
当两组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实验组霍纳综合征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中,刺破血管患者4例,霍纳综合征患者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其麻醉效果主要与局麻药的扩散情况相关,加之以传统解剖学定位方法进行麻醉时,其麻醉效果通常和麻醉医师熟练程度以及个人经验相关,因此,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盲目性。而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运用,则可以对臂丛神经、血管分布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实现进针过程、局麻药的动态监测,使其麻醉具有较高可靠性、直观性与安全性。相关研究显示,利用超声扫描能够对臂丛神经予以明确,然后按照臂丛神经实际情况进行局麻药剂量的调整,确保神经阻滞整体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理想,金文静等[1]人的研究显示,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的麻醉时间、阻滞效果、起效时间均比对照组理想,与本文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理想,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与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