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2018学年金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8-08-08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沉舟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每年评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汉字,来反映全年焦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2016年的年度国际汉字是一个“变”字。

大到气候环境、世界格局在变,小到个人身体、微风细草在变;上到中央政策、综合国力在变,下到个人出行、消费方式在变……

对于这个“变”字,你有何看法?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题目选取2016的年度国际汉字“变”进行拟题,并从大格局到小范围、从群体到个体引导考生开拓思路,激活固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库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事理。

以下几种立意供参考:

(1) 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都处在变动当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

(2) 当今社会,“变”呈现出加速的趋势,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3)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当中有“不变”,“不变”就是规律、定则,需要人们有“定力”;“不变”当中有“变”,“变”就是事物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拥抱。

(4) 从“小我”之“变”看到“大我”之“变”,从“小”往“大”进行辐射,照亮“变”的实质和背后的原因,所谓“借一孔以窥全豹”。

综合来看,第一个立意显得一般,缺乏新意和深意;第二个立意充满时代感;第三个立意富有理性思维和思辨色彩;第四个立意则有一定新意,从由小见大的角度切入。但不管如何立意,都不能说大话、谈大道理,这与细致、深入的思辨性论述文是格格不入的。

【评分标准】

阅卷时,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审题、文体、思想深度和语言。重点考查内在的思维、思想及其语言表达。

55—60分: 对“变”的现象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50—54分: 对“变”的现象及其背后原因、“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45—49分: 对“变”的现象及其背后原因、“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40—44分: 对“变”的现象及原因、“变”与“不变”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36—39分: 对“变”的现象及原因、“变”与“不变”的关系理解不清晰。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多变的世界,不变的内心

自古以来,“变”与“不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确,身边的一切都在变,白云苍狗,一不留神便会落后于变化之潮而沉沦下僚。然而在紧跟时代大潮的同时,做到内心守正不变,诚然是必不可少的,切莫在追随“变”的同时失去了自己。

“人生是由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幸福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之间,向现实要求这些未免是种奢望。”只有走出内心中的“不变”,突破停滞,才能与时俱变,而只有保持心中那一米“不变”的阳光,才能在生活的变故中游刃有余。

迈开脚步,敢于与时俱变。“走,是唯一的静止,是唯一保鲜生命的办法。”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天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变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与时俱变,与世俱变,活出多样的精彩,活出声色犬马的人生。

坚守原则,维护心中不变。依我看,原则是人生的路标,不论走得多远,脱离了路标,背离了最初的模样,即使一时可呼风唤雨、左右逢源,最终只能落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下场。在日本侵略者逼近之际,林徽因对劝她一起离开的美国友人说:“门外就是扬子江。”她以坚决的信仰维护了内心的原则,和那颗愿与祖国共生死的心。在人生苍凉历尽之际,抚摸心口,能感觉到年少时那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头,不失为一种慰藉。

坚持自我,灵活应变。只有在应付变化时,懂得灵活应对,才能守住本真的自我。庄子持竿垂钓,置楚国相位于不顾,拒绝持千金的楚国来使,坚守自己的清风明月。他就不知变通了吗?不,他曾在艰难之时,向监河侯贷粟,相比朱自清“不吃嗟來食”,他更显得灵活。季羡林《牛棚杂忆》中用幽默的笔触讲述当年的苦痛,相比老舍跳湖、顾孟婴自杀,他同样守住了自我,却显得豁达而不郁结。余秋雨背上行囊走遍名山大川,勘探多变的地形,得出不变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气节,凝成一本《文化苦旅》……他们都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守住了不变。

知其白,守其黑,方为天下式。守住本心,以不变应万变。

点评

文章的题目就是观点,十分鲜明,开头借用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言作进一步阐释,将题目中凝练的观点具体化。接下来分层议论,既要迈开脚步、与时俱变,又要坚守原则、有所不变,同时还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议论的层次感强,观点辩证。在展开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事例、名言信手拈来,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平时的阅读积淀和能够恰当运用的功夫。虽是论述性文字,但显得形象、生动,有气势。

文章也有一些缺点。倒数第2段将庄子与朱自清对比论灵活应变、用季羡林与老舍等人对比论坚守中的豁达,思考的层次较浅。“沉沦下僚”“声色犬马”等用词不当。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云烟千变,我自依然

都说如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从汽车到高铁到共享单车,从APEC到G20到“一带一路”,从“小确幸”到“丧茶”到“马男波杰克”……但在如此云谲波诡的变化中,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不变的东西来抵御这变化的“波涛”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冲击?

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云烟千变,我自依然”,在变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一种坚守。

就如同路遥所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生活的情理,是生活教给他们的嘉言懿行。而另一种坚守,是孔子于春秋变幻莫测的格局中追求“礼”、追求大道的理想之坚守,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对己身职责的坚守。

但此坚守非彼“固守”,如今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以更需以吹毛求疵的态度辨别你所坚守的是否值得去坚守。

韩非子曾冷峻幽默地提出:“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这充分证实了“贵仁者寡,能义者难”的观点,即使是圣人孔子,追随他的人也不过七十多人,足以说明仁义的难能可贵。这是孔子的坚持,我确实不能明晰这是他的理想坚守抑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固执,但前年那在飞机起飞前往飞机发动机上投硬币以“祈福”的老人的行为,确是明明白白的对封建糟粕的一种固守了。

而我们的坚守,归根结底来源于我们的自信。这自信,往小了说,是对自身品格、能力的自信;往大了说,是对国家发展、文化发展的自信。它可以源于《诗经》中“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的深刻哲理,可以源于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之反问,可以源于纳兰词中“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对爱情的美好期盼和情僧“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无奈哀伤。

我们坚守的,是历史的春江花月,是道德情感上的理性之弦;我们所坚守的,便是能在此间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守住那一点美好,那一点萤火星光。

正如木心所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任你云烟尘世的风风火火地变化,我自坚守那冷冷清清一抹残阳的美好,岿然不动。

点评

文章开头很有特色,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强调“如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引出论述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独立成段,揭示观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区分“坚守”和“固守”的不同,思考缜密。

紧接着,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论述,揭示“坚守”的本源、本心是“自信”。此处有四处引用,但由于对每个事例的剖析不够,在逻辑上似乎很难与前文提到的“自信”相联系,也没有体现出“自信”的“大小”两方面,说服力稍显不足。

总体来看,文章观点突出、层次清晰,是一篇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论述文。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句诗竟有这般强大的魔力。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之间,人的心智越发沉迷,人们坚定地相信天行有常,斗转星移,事物交替,天经地义。于是人们为新事物腾出个空地儿,挪走甚至损坏了曾驻留在这千百年的事物,美其名曰“更新”“升级”,犹如沉舟,它们被抛沉于水底。

后来的千只帆船自然知道此水中必有沉舟,可谁也不会在乎这沉下去的舟是谁的、又装了什么东西。也许是背负得太多,而船又老旧单薄,连撑船人也无济于事了。那些流落民间的艺人,你们可还安好?枪支日益精巧威猛,可又有谁记得古旧深巷里刨竹拉线的制弓人?类似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每当戏院开戏时,一眼望去,满满当当的老人,步履蹒跚,对着台上人,回想当年看过无数遍的戏曲,摇头叹息。而外面街上穿得比戏子还花花绿绿的少年,耳塞里听放着的,兴许是刚出不久的流行专辑。

谁来传承?谁来崇尚古艺?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是天地间最为奇特的东西。不论小若石粒,还是巨如航母,无非是掠起的波瀾不同,安静之后,一丝涟漪不起,平静如新,仿佛以前的事从未发生。“花自飘零水自流”,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以新代陈固不可免,有水,有舟,则必有沉舟,必有新帆,谁有心思愁啊愁的,大家都很忙。

再给你一支笔,走进唐朝诗人的句子中,没有飞鸟的群山,没有人迹的小径,你可以乘船泛舟,舀三江水以煮成一杯茶,画船听雨眠。这么晴朗舒适的日子,你也只能用笔写出来。睡醒之后,你得穿着制服,搭上公交或挤进地铁,你会看见一大拨的低头族,你忘了你的包也曾装过书。这也难怪度假山庄的生意红火,现代都市的生活每天都在“更上一层楼”,不留给人适应的机会,因此人们选择了暂时逃避。山庄归山庄,有些野味和清酒便是农家?世人为了欺瞒自己,花了不少心思。其实山庄的客房里装了无线网,屋外的墙壁上挂了空调机,人们所想要的自然,在西北大山无人问津的山坳里沉睡、等待。

你会去吗?不会。为什么?不知道。

都说世事如书,翻过一页便是一页。从前慢也是从前,车马邮件是什么时候的事没人关心,亦如舟沉处千帆过尽。流霞也是传说,你也回不去唐朝。人在被迫接受数据时代的“快、狠、准”,“人之初,性本善”也成了一句人尽皆知却不在意的话。皎皎白月光,千年万年也在更改,只是它变得极慢,以人的渺小短暂,难以察觉。阴晴圆缺的诗意成了一大堆科学论文与事实。不变也得变了。

人的心境随万物而变,万物也随人在改变。谁前谁后,无从知晓,只是希望撑船人与后来者,行好船,一路长远。

点评

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既是题目,也是贯穿全文的比喻论证的支柱性喻体,用以阐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新陈代谢,是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规律。

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很有“文艺范”,喜欢运用一些意象来说理,同时又糅合了当代的一些元素,比如“更新”“升级”、度假山庄、数据时代等等,这些材料呼之即来,完全为我所用。开头用假设性的描写和设问简洁、生动、有吸引力。结尾提炼意旨,并能照应题目。

作者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字里行间有一定的空白,逻辑思辨的线索不是很紧凑、很明朗,捉摸起来有点费劲,需要读者用感性的想象与思维去填空。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猜你喜欢

沉舟
江南江北都忘却
恋爱时差
新事物的稀奇,旧事物的回忆
海上霸主Ⅲ:帝国的沉舟
戊戌南海军演
桂花树
经 过
名言警句
远望
舆情“沉舟”如何“救援”
——“6·1长江沉船事件”舆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