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威史料确认“古三亚”遗址

2018-08-08多港峒客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亚市三亚

多港峒客

明清古三亚市被侵琼日军摧毁,至今不到80年,已经芳踪难觅。今人所知的三亚市,直到民初都只是三亚港,两者相距十多里,是不同的三亚。

古三亚市遗址何在,是什么规模?三亚港,近代又是如何演变?终于找到足够清晰的几块“历史拼图”,房舍图斑、道路桥梁、邮局庙宇,历历可辨。

民初地形图 权威的密钥

前几年,笔者曾从明清驿道出发判断过古三亚村位置。由于驿道从天涯海角的岭脚到“山口桥”基本上一马平川,没有大的山河阻隔,应该以近似直线东行,按照义兴桥等古桥及《光绪崖州志》对附近各村的里程记载,遂定位三亚村在水蛟溪东岸。这与老一辈三亚人认同的老三亚村和“番村”位置,有数百米差距,他们认为在水蛟溪西岸,即三亚老机场的东北角。

古三亚市,村墟而已,地域不大,但对三亚史来说非常重要。确证这个遗址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找到权威地图。但是历史地图比例尺都不大,要确证今天三亚市是旧日三亚港,论据是足够的,但要判断古三亚的精确位置,就无能为力了。

抗战前的二十年里,广东省先后测绘和出版了两套全域性地形图,分别是“十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尤以后者为详尽准确。不过年深月久,一般场合芳踪难觅。

三亚地区五万分之一图,包含名为《三亚港》和《马岭市》的两个图幅。终于找齐了,虽然《马岭市》扫描版比较漫漶,通过技术处理和参考史料,地名依然大部分能判读。

两图都是1936年测绘,1938年初制版,足够权威。它们证实了当地前辈的记忆:无论三亚村、三亚市(时称三亚街),还是番村(当时已是回辉村了),都在水蛟溪的西岸,成条状集中在水蛟溪与海边沙滩之间,东岸没有村屋建筑图斑。

只有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法式编成的大比例尺地图,才有可能提供如此细节。在本案里,古三亚市处于三岔路口,因此驿道就不以直线东行,而向南略略偏转以照应三亚港,然后再往东北分路。

古三亚市等居民点之被日军平毁,恰在能清楚表述的那款地图问世后三年,此后位置便发生很大变化。时间窗狭窄,破解的密钥简直是唯一的。

三亚遗址确 港区尤清晰

现在分析一下这两张宝贝老地图。

那时的三亚河,还是一种自然状态,四条支流弯弯曲曲地流到回辉村以东汇合。当代地图上熟知的三亚河两支流,是解放后经过整治的。

今天三亚市,即当时的三亚港,只在港口一带有建筑物,屋舍图斑集中在“靴尖”上偏西那一小块,大致范围还是今天的三亚港务区。东西方各有一个邮政所(以信封形状标示),一所学校(以“文”字形标示),港区以北不远,以及南边海海边,各有一座寺庙(以“卍”字符标示)。还有公路(双实线,分已成、未成)、小路(虚线)、码头及船渡(虚线)的标示。

此外,整个三亚半岛、港门半岛,除了寥寥几个小村,基本上全是荒沙滩。

当时的三亚街,也就是古三亚市,是一条丁字路口,村居密集,图斑比三亚港广阔不少。民初全海南只有海口一个建制市,其余的“市”,含义都是或大或小的墟镇。三亚市西边是三亚村,东边是回辉村,南边稍远,还有一个小小的、不见经传的总喇村(未知判读是否有误)。这里的邮局、学校、庙宇肯定不少,但因版本漫漶,未能判别。

略感意外的是,传闻过去汉村与回村通常有地理间隔,但看该图,三亚街与回辉村几乎是紧挨的,只有很小的间距。明清“所三亚里”的主村“番村”,是否确是回辉村?从这个地图上找不到其他解释。

将来如能拍摄到原版清晰地图,一些疑问或将最终澄清。

繁荣丁字街 古桥亦现身

说到交通线,老三亚市的主体是沿河铺展的长街,到南端建筑物最多的丁字路口,一根短街伸向东北,过水蛟溪,这是明清老驿道具体走向,也是几百年“义兴桥”的位置。这条叉路交通线,在公路修通后便淡出了。

民国新修的“崖(城)(三)亚公路”,绕过这片村居,从南边略略弯曲而过,直抵三亚港。在儋州村与回辉村之间,新出一个分叉口,以接“陵(水)崖(城)公路”,大致是當代迎宾路的走向。

至于民居,图上整个区块,1938年地图的房舍图斑面积,目测不足总面积的1%,现在的卫星地图,房舍面积已超过50%。

水蛟溪以北,为什么没有房舍?原因之一可能是珍惜三亚河口冲积洲妙林洋的沃土,以尽量发展水田稻作,那是榆亚最重要的“米缸田”啊。水蛟溪西南岸是海相沉积为主,陆相沉积为辅,沙性大,土质不如妙林洋,建房正好。

老地图还反映了榆亚盐场的不少具体片区,提供了盐业史上另一种精准位置。

田曙岚记述 可丝丝入扣

1933年春,民国第一位“单车环岛”的旅行家田曙岚抵达三亚,主要在“三亚埠”即三亚港区活动,其所著《海南岛旅行记》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可以看看当时三亚埠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美丽风景、洁净生态、自然海产,对照1938年地形图,应该有不一样的收获:

4月8日,天晴……复上车经三亚街而至三亚埠。沿途风景颇优;遥望海中之大小二洲,颇与东、西两玳瑁洲相类似……抵三亚埠后,寓居港岸新开不久之泰和旅店内。店伙杨恢唐、吴阿周二君,招待甚为殷勤。盥洗毕,吴君伴余参观全市并及港岸……

4月9日,天晴。早饭后,吴君复伴余出外向各疍户采购石蟹、海马、螺壳等物……购得石蟹10只,海马3尾,大公螺6只,大簪螺2只,大牛角螺1只,皆系零星收集而来。共耗去洋3元8角余。午饭后,渡三亚水口至对港(应系指南边海——引者按),沿岸南行,纵览全港。港中有小岛,潮涨时则在港中;潮落时,则东岸与陆地相连接。岛上有小庙,残破不堪(该庙,民国地图有“卍”字符标示——引者按)。余前进至里许,地颇幽静,就浅水中作海水浴。以余不善游泳,故未敢涉入深处耳(该处应该是解放后“椰庄”一带的海滩——引者按)。海底多珊瑚岩石,到处刺人。

浴罢,再前进,至一沙滩上;有持锄掘捕沙虫者,所捕之沙虫较其他海岸所产者特大——长至七八寸,大如拇指。次回至港岸,偶见住民中有用大螺壳充作猪槽(喂猪之食槽——原注)者,長至一尺五六寸,宽至尺余,厚至一二寸,颇为惊奇(该物种当为砗磲——引者按)。意欲购寄上海民智博物馆以作纪念,但嫌其太笨重,恐不易寄,乃舍之。继复渡三亚水口,回至泰和旅店……

此外,田曙岚在“三亚茶楼”与当地朋友消费,他考察落笔洞、榆林,最后前往藤桥,又是按什么路线走的,就不摘录了。

看看民国地图重温这些记述,会份外清晰。

盟军大反攻 叠代榆亚图

网上下载了一张未尽清晰的榆亚地图,与本文关系密切,值得说说。

该图系英文,标注“机密”,年份为1944年11月。我看是盟军制作,不是假货。当时盟军已接连实施“跳岛战术”,在紧张筹划攻占吕宋岛和硫磺岛,海南大部还在日军占领下,沿岸城市已进入盟国空军的打击视野,此图大概是如此背景。

该图在三亚文史方面的价值,在于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日军统治五年后,榆亚地面建筑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抗战胜利多年后,依然有影响。

基于掠夺和长期霸占的目的,日军通过残酷压榨和奴役我同胞的手段,大力经营军事经济都甚具价值的榆亚地区。图中可见,这里交通线已基本完善,原来是一片荒滩的陵崖、崖亚两条公路连接处,即今海月广场以北,出现了连片军营和仓库,这里滨海也就是日军水上飞机机场的位置。此外,三亚、榆林两港,田独矿区和老飞机场附近,都是日本人的重点建筑区。

老三亚市虽然已被日军平毁了,但地图上依然标注,这就是地图的所谓叠代性。当代地图也有这种情况,把部分消失未久的老村亦予标志,以便查找。

妙林洋除了出现日军兵营,西侧还以虚线划出大片地域,标注为“未建造的居住区”。这应该是日本人企图直接霸占的肥沃农业区。地方文史记载,当时妙林洋已有日本、台湾“拓殖团”进驻。

该图对民村未予足够表述,而对军营、仓库、交通线、企业(用于军工维修及资源掠夺)及其他“识别区”则一览无余,军事目的明显。

六零年刊物 三亚彩色珍

这张照片,载于1960年7月出版的《海南岛十年水利建设》(三亚市图书馆存),非常珍贵。谁能找到比它更早的三亚彩照?

虽然图中文字说三亚是“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但当时的官方建置,应该仅限于三亚公社。近景的沙滩,说明是从鹿回头海边北向拍摄的三亚港,一台鹤立鸡群般的塔吊,两条机轮,凸显其不一般的地位,这正是三亚能取代崖城而作县城的优势。

一段灰白色的水泥路直通水边,港口有两三个简单的泊位,这就是三亚港。红色新房子是解放后的建筑,多半与港口仓库有关,后面连片灰色的房子是老街区。可以看到水边有高脚寮屋,或许就是疍家人的住所,近端岸边沙滩拉摊着渔网。

三亚港有洋楼吗?照片上看不到,画面能看到的楼房很少,有也是瓦顶的两层楼。船主要是木帆船,图左是三亚湾,帆影优美。远景左侧是马岭,右侧是海螺岭。

照片制版颗粒较粗,翻拍后我作了少量调整和修复。如果是原照,应该更清晰,但是保存近六十年的彩照,恐怕早就脱色至不能看了。

猜你喜欢

三亚市三亚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樱桃萝卜在三亚市试种试验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三亚市的应用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欢乐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