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的腕底烟云
2018-08-08许晓迪
许晓迪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她的艺术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1909年东京,何香凝怀抱儿子廖承志,与丈夫廖仲恺、女儿廖梦醒照了一张全家福。这对革命伉俪的结合,缘于何香凝的一双“大脚”。在满清光绪年间,归侨子弟廖仲恺“敲锣打鼓似的”要娶个没裹过小脚的大家闺秀,正巧香港富商何炳桓家的九小姐何香凝,从小不肯缠足,为此与家里英勇斗争了几十个回合,最终保全一双天足。两个年轻人于1897年成婚,婚后住在廖仲恺兄长家的阁楼上。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故将爱巢命名为“双清楼”。此后一生,“双清楼主”便是何香凝常常在画上落款的名字。
2018年6月27日,深圳何香凝美術馆“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开幕。在70余幅画作的笔墨轨迹中,“双清楼主”的一生也在一幅幅猛虎雄狮、松梅山水间,错落展开。
国魂招得睡狮醒
对何香凝来说,身处铁血交迸的乱世,“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注定要让位于“重新收拾旧山河”的夙业。甲午海战后,一批热血志士纷纷赴日留学,希图寻求救国之道。由于“家道中落,财产非丰”,廖仲恺的留学愿望一度搁置,整日闷闷不乐。1902年,何香凝不顾家人反对,先是变卖首饰妆奁,送廖仲恺先行赴日;不久又将所剩家具什物全部卖掉,追随丈夫东渡。
在日本,廖何伉俪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决定追随其投身革命。1905年,孙中山游历欧洲后回到日本,筹划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考虑再三,他让何香凝辞去家中女仆,重新租一间房子作为聚会场所和通信联络站。何香凝欣然受命,自小与厨房无缘的她,开始学习烧水做饭,事无巨细地操持着一切琐事杂务。每次买菜,她就买5个铜板的牛肉、3个铜板的鱼和2个铜板的萝卜,或者再加些豆腐、青菜。孙中山不喜欢吃米饭,她就特别预备好面包、牛油,煎一个荷包蛋,再用牛肉汁冲一碗汤,“当时一瓶牛肉汁,忘记是几毫钱了。但只有孙先生到才开瓶,我们都是舍不得吃的”。
那时,孙中山亲切地叫她“奥巴桑”,在日语里意为老妈妈,后来同志们也跟着叫,谈起她,人人皆知那个著名的“何大脚”。
1905年,何香凝加入同盟会,从此一面料理家务,一面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在孙中山的劝说下,她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专攻绘画,为的是日后武装起义,可以设计军旗、告示的图案和花样。这一从实用目的出发的选择,后来竟成为何香凝的毕生事业。
这一时期,何香凝常画狮、虎赠给同志友人。1910年,她画了一幅《虎》,送予同盟会元老黄兴。是年11月,孙中山携同盟会义士于槟榔屿密议大计,廖何夫妇亦参与其中。画中猛虎即是同盟会,而阴暗月色下的旷野就是清政府,猛虎虽未出击,但已在磨牙吮血,伺机行动,倘时机成熟,必纵然跃下。
她还画过一幅《狮》,画中一头雄狮伏地而卧,目光炯炯,毛发浓密,触须直如钢针。整幅画用笔刚健遒劲,给人以凛然的震慑。自清末以来,“狮子”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含义。梁启超曾将维新变法比作“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陈天华写章回小说《狮子吼》,也有“睡了多年”的雄狮,已“翻身起来,大吼一声”等句。何香凝这一时期之画狮虎,与陈天华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南社”诗人柳亚子为此画题诗云:“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又谓:“支那老大国,人言类狮睡。酣梦有时醒,大雄无大危。
辛亥革命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却搅起更大的波澜和动荡。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时,许多同志颓唐沮丧,投海自尽者有之,读经逃禅者有之,脱离营垒者有之,然而何香凝却刚强笑傲如故。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囚禁廖仲恺、炮击总统府。何香凝一身污泥、单枪匹马地闯进白云山会场,当着官兵的面,将陈递来的白兰地一饮而尽,随后怒斥陈炯明忘恩负义,冒死救出丈夫。其刚烈凛然,巾帼不让须眉。
为谁来补破山河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何香凝是其遗嘱见证人之一。5个月后,廖仲恺作为国民党左派的领袖,被暗杀于广东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外。葬礼之后,何香凝将“精神不死”的大横额挂在自家大门口,誓不妥协,斥骂右翼分子,“拍案顿足,几乎把地板跺裂”。
彼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转入低潮,共产党员被大批屠杀,右派分子彼此弹冠相庆。何香凝羞于与仇人为伍,深感政治上毫无出路。1928年初,她趁在南京参加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际,前往即将竣工的中山陵拜谒,并同与会的陈树人、经亨颐合作绘了一幅《松竹梅》图——何香凝画梅,经亨颐画竹,陈树人则画松。三人秉性各异,画风亦有不同。何香凝豪放刚劲,经亨颐潇洒纵逸,陈树人儒雅内敛,三人笔下之“三友”亦各有情致,何香凝的梅花尤为独特,她不避讳梅枝的平行并立,秃笔硬毫写就的老干之上冲出向上的新枝,人称“何氏梅”。
是年底,何香凝发表声明,与蒋介石、汪精卫分道扬镳。她愤然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放弃薪俸,过起靠卖画度日的清贫生活。她画中的狮虎已经罕见,代之入画的是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以及长青不枯的松柏。
总理遗训不能实现,丈夫仇恨未得申雪,军阀混战不休……1929年,何香凝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故国,远走法国。她住在巴黎郊区的寓所里,除了外出参观美术馆,大部分时间都在屋子里不停地写画,把满腔孤独和郁愤倾泻在画纸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香凝闻讯立即回国,与同胞共赴国难。在上海,她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组织画家义卖书画支援抗战。嗣后,东北全境沦陷,华北岌岌可危,蒋介石以国力孱弱为由,继续抱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优先剿共,延迟抗日。外寇当前,兄弟阋墙,何香凝效仿诸葛亮激怒司马懿的成法,给蒋介石寄去一条布裙,裙上题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目睹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局面,悲愤至极。她约集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绝不为南京效劳”的老友,共同以笔墨为寄,排遣胸中愤气。1934年,何香凝绘了一幅远有众山起伏、近有河流小舟的山水画。柳亚子题诗云:“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传统的山水题材在她笔下跳脱了隐逸之气,多了几分山河破碎的沧桑之叹。
国运繁荣渡白头
此时的何香凝已年过五旬,却仍日夜为抗战奔波。上海沦陷后,她被迫迁往香港,常以个人的名义,号召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华侨捐一笔钱,她就送一张画,不知送出去多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在广东、广西度过了长达4年的流亡生涯。转居桂林的日子里,她在城郊观音山的一个小农庄里,带着一家老小养鸡种菜,另靠绘画帮补生计。蒋介石得知她在桂林生活清贫,派亲信送来一张百万元支票,邀她到重庆居住。何香凝断然拒绝,并在来信的背后写下:“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作为辛亥革命元老,担任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她“工作之余,不断作画”。很多时候“上午九时开始作画,一画就画到中午十二时”。她画到各地视察的观感,画繁花似锦的春天,画老梅干发出新枝,画祖国壮丽的河山……在与老友于右任唱和的诗中有“国运繁荣渡白头”的诗句,也正是她晚年生活的写照。
她仍继续与其他艺术家的“合画”,与南方的贺天健、潘天寿、傅抱石,与北方的齐白石、溥雪斋、陈半丁,都有合作的精品。她最享受的还是与儿子“肥仔”廖承志的合作。这位“国民党三公子”,20岁时转投共产党阵营,精通五国语言,写过剧本,搞过木刻,被海伦·斯诺称为“苏区最富于幽默感的人”。他受母亲的影响,幼年即爱绘画,常在何香凝的作品里点缀几笔,在山水风景中画上古装的老翁或现代的农民,诙谐生动,画龙点睛。
1972年,94岁高龄的何香凝逝世, 与廖仲恺合葬于南京郊外的廖仲恺墓,实现了这—对革命伴侣“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
何香凝的绘画并不是文人案头的赏玩之物,而是寄托了丰富的人格力量。她一生画虎画狮画梅画松,或寄情言志,或赈灾救国。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中国,她的画,又何尝不是百年革命曲折轨迹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