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从小众到大众
2018-08-08王水
王水
7月8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爆满。在这个经常举办演唱会的场所,鹿晗、郎朗、潘晓婷等明星接连上台表演,但他们只是当天的暖场嘉宾。现场近2万名观众期待的是一场手机游戏对决。
具体地说,比赛的名字叫KPL春季赛总决赛,KPL是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的职业赛事。一线明星的出演引发了不少核心玩家的非议,但也展现了主办方腾讯对这一赛事的企图心—它希望KPL成为中国的“超级碗”,这个每年收视人数最高的体育赛事以中场明星秀闻名,覆盖的受众远超橄榄球球迷范围。
电子竞技正在成为新的全民运动。企鹅智酷发布的《2018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电竞用户数量将在2018年突破3亿。而就在去年,这一数值刚刚突破了2亿大关。
中国也是全球电竞行业的“引擎”。2017年到2020年,中国电竞市场的用户规模预计将增加1亿,同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新增用户仅为2亿。换句话说,中国市场的增长贡献率将达到50%。如果换算成市场规模,也足够诱人—中国电竞市场的规模在2017年为50.2亿元,这一数据到了2018年将增长至84.8亿元,2021年则将激增至251.9亿元的水平,短短4年时间内攀升近5倍。
社会舆论对电竞的偏见在减少,这是这个行业在中国起飞的基础。2004年,广电总局还曾发布文件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当时打游戏被视为不务正业和玩物丧志的典型。2016年,“十三五”规划将电竞列为运动项目的重点之一。今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电子竞技将首次作为表演项目登台,这意味着它终于从小众走入大众视野。最新的一个消息是,今年12月将举办全国电竞公开赛总决赛,这项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
在企鹅智酷的调查中,高达30.4%的受访者非常认同“电竞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选择“比较认同”的占比也达到35.6%。相较之下,对这一论述评价偏负面的受访者比例仅有5.6%。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其为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并且承认它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当然,如果换个角度解读,也可以认为喜爱和接受电竞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这背后当然有商业公司的推动。电竞产业的玩家已经十分细分:游戏研发商、内容制作公司、经纪公司、电竞选手、主播、战队俱乐部/联盟、在线直播平台等角色共同让这个蛋糕越来越大。
以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为例,其2017年的全年直播观赛人次已经突破了100亿次,单日直播观赛人次的峰值高达1.4亿;而2017年KPL秋季赛的直播观看量也达到了36亿次,官方直播及赛事视频播放量突破90亿大关。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达成这一成绩的周期不足两年,由此可见电竞赛事所潜藏的巨大号召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前所未有地分散。有人用“海草式上网”形容这一特征,即在不同应用间摇摇摆摆、在各种界面间随时切换,始终呈忙碌的状态。
这就体现出电竞内容的难得之处—无论LPL还是KPL的数据都表明电竞赛事能够在同一时段内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人们还能够在这一内容上停留很长时间。这使它更受广告主的青睐,2018年KPL春季赛总决赛的赞助商包括麦当劳、vivo和浦发银行信用卡,过去这些品牌主要在电视或者视频网站上出现。
事实上,电竞赛事的赞助广告商早就不局限于电脑相关行业。你可以在赛事现场看到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红牛、雪碧、欧莱雅、六福珠宝的广告位。赞助品牌的多样化也是电竞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一个佐证。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电竞粉丝的群体画像应该脱离不了“宅”这一特征,但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电竞用户在观影、美食、音乐、旅行、读书等方面与总体无明显差异。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电竞用户中喜欢体育运动和健身的比例达到了35.8%,超出平均水平5.8%,但在目前的赞助商阵容中鲜见相关品牌的身影,这多少也是因为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一价值洼地值得运动健身品牌的经营者们注意,电竞赛事正变得与其他体育运动越发相似,有的电竞赛事已经引入主客场。
来自第三方机构Newzoo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电竞核心市场的收入仍然以赞助商和广告为支柱。但除了廣告,电竞产业还拥有更多其他收入的想象空间。例如,2017年,电竞行业媒体版权收入,以及衍生品、门票收入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1.5%和42.4%,在当年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高达14%和9%,并且预估在未来3年还将维持较快的增长幅度。当然,以上的所有变化都是拜电竞较为顺利的大众化进程所赐。
十几年前,人们还在扼腕中国网络游戏市场频频遭遇的挫折,并对比韩国市场的勃勃生机慨叹不已;但社会舆论的宽松,以及技术和资本的同时发力,让中国电竞在短短几年迅速起飞。类似的现象不只出现在电竞领域,其他娱乐产业也有着类似的路径—很多时候,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需求就像一个已经蓄满的水库,唯一的问题是能否放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