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新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研究
2018-08-08武永超
王 磊,武永超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前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加强党建工作,完善坚持党的领导机制,成为定义这个阶段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这其中,职业院校党建工作成为重要一环,其顺利开展将直接关乎党对职业院校的有效领导,关乎到党的教育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始于1990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自此以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中央关注。新疆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加强党对高职院校的领导,荡浊扬清,确保党在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作用。党中央也高度重视新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视之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014年5月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角度,7月31日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疆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明确加强党的建设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2016年10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其再次强化,自此,加强党建工作成为新疆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梳理了2012年至2017年间中央和自治区涉及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见诸媒体的就达26项,平均每年出台的文件就有5项之多。
与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自治区(不含兵团)共有高职院校25所,其中,区属5所2017年6月已完成领导班子换届。行业、地方和企业所属20所,包括行业厅局主管6所,地(州、市)主管6所,国企主管1所,民办1所。在校生总数达13.93万人。如此庞大的基数需求,对于尚处于初期阶段的职业院校的党建工作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基于此点,本研究选取了新疆的15所职业院校(公办12所,民办3所,具体见表1)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梳理职业院校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新疆地区乃至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党建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完善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工作尽一些绵薄之力。
一、现实之忧:新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党委换届工作不落实,班子建设不规范
多数高职院校党委对召开党代会和党委换届的意义和要求认识不清,没有按《党章》规定进行换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任期难以相对固定,党委班子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任期目标责任,上级也难以监督和落实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影响院校建设发展规划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表1 新疆15所高职院校概况①
(二)党委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党委日常工作重在抓硬件建设,抓行政管理,而对党建工作重视不足,对“如何抓党建,党建抓什么”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党建工作计划和要求;多数高职院校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解执行不到位,存在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认知偏差,主要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认为党委就是管党群工作、其他工作都是校长管,校长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认为党委会仅限于研究党委活动和干部人事,发展规划和重大投入等事项由行政会议研究决定。认知不清造成责权不清、相互分离现象突出,使得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发挥。[2]
(三)系部(分院)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足
系部(分院)组织设置不全面。在15所高职院校136个系部(分院)中仅设有93个党总支,党员参加联合党总支的组织生活,而平时则归系部(分院)管理,这种不合理的组织设置不利于使得管理层级拉大,极易造成组织人员涣散,不利于党组织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系部(分院)基层党支部设置数量少。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党支部数量与主管学生数量比为例,其比例仅为1:9663,这种配置不均使得党支部工作阻碍重重,难以发挥应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党务工作部门设置不全,党建思政工作基础薄弱
绝大所属院校党委班子未配置专职副书记,在部门设置上,倾向教学、行政、招生和就业等部分设置,对党务工作部门和人员则是能合就合,能兼就兼,极大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实施效力。例如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部门设置中缺少组织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统战、纪检等部门由组织人事处兼管;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技校合并而来或在高职的基础上并入中专、技校,规模扩大之后,中层系部(分院)领导班子仍然是中专学校的配置结构,一般为3人(书记、行政正职、行政副职),未设置专职副书记,也普遍没有专职组织员,一般由任课教师兼任总支委员和支部书记;各院校基本没有安排党建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支出,纪检监察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多数未设置审计部门和专职人员。民办高校尤其突出,受办学性质的影响,民办院校优先考虑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对于招收高素质师资特别是党建和思政工作人员不愿多投入,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党建和思政工作。[3]
(五)党员发展工作滞后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数量少,全区25所高职院校党员8453人,其中学生党员1164人,占学生总数的0.83%,远低于全区本专科院校学生党员4.35%的比例,也与师生比例极不相称。
表2 新疆三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情况①
(六)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
有些高职院校履行领导责任力度不够,只注重本部门事业发展,没有把学校纳入主责主业来抓,在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部署要求;很多主管单位长期没有专题研究学校工作,党委(组)书记没有履行院校党建工作责任,将党建工作的覆盖范围仅仅拓展到在学校相关科室这一层面,对学校工作部署少、要求不高,也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对上级党委下发的有关文件也不能及时传达部署;行业主管单位对所属院校在内部管理上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一些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和单位在领导班子中既没有明确分管领导,也没有具体的对口处室,而是按照业务对口管理,行业部门分管财务、人事,造成“多龙治水“问题突出[4];干部队伍建设责任缺失。多数院校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干部结构不合理,处科级职数“倒挂”现象明显。例如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现有52名中层干部,但其中17名都没有编制职数。
二、困境之由:新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区和行业主管单位层面
地区和行业主管单位对国家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认识理解不深,没有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把握、推动会议精神在本部门、本系统职业学校的贯彻落实。总是认为本行业不是搞教育的,高职院校工作也不是重点。党委(党组)讲大局、管全面工作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研究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发展规律,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院校工作在本地区、本部门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上级党组织对领导班子考核也没有学校党建工作内容,与工作绩效关系不大。[5]对所属院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不熟悉、不掌握,对于教师和学生党员发展数量过少的问题不关心、不重视;地区和行业主管单位对党的政治家办教育的原则认识不到位。在对高职院校党委班子配备的问題上,没有很好地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选好配强党委领导,没有考虑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党建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不是把能力最强的干部放到书记的岗位上,而是依照业务机关模式重视行政正职的使用,造成了一些学校“校长抓全面、书记抓党务”的现象。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属性进行合理设置机构编制和岗位职数,干部选拔任用侧重于业务水平能力,对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的要求不高。
(二)高职院校层面
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又红又专技能型人才对于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长远意义,认为抓发展“实”,抓党建和思政“虛”,抓党建和思政上级看不见、群众摸不着,也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局限于组织生活,认为开开会、搞搞活动,走走形式就行了。往往以编制人员少、经费紧张、情况特殊为借口,投入少,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得不到保证;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缺乏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认为入党是个人自愿的事,没必要做教育引导工作,忽视了党组织培养人、教育人、团结人的政治引领作用,特别是对发展学生党员而言,普遍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入党就是引导学生成长”的教育意义;人才培养意识不强,对学生培养质量定位不高。认为高职院校招的学生是低分、毕业拿的是低学历、培养的是产业工人,走向社会后较少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思想教育要求标准不高,不重视党建思想文化建设;在学校内部激励方面,片面强调教学业务工作量,学校重视专业课教师的配备,对党建和思政干部配备不足,形成了以教学课时量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上课多就收入高,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岗位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重教学轻思政、重经济效益轻育人质量”的问题,使得党建和思政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不稳定,多数教师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而不愿从事党建思政工作,包括部分校领导、机关干部在内的党务行政干部和辅导员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委部署工作落实的实际成效。[6]
(三)社会因素层面
高职院校规模扩大和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凸显,面临一些发展困境,对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等内涵建设方面带来影响。高职院校普遍是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专、技校发展而来,起点低,投入少,随着职业教育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高职院校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原有的办学条件已经严重不适应目前的办学规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教育拨款和学费收入,高素质人才引进难,由于学校办学层次不高、待遇相对较低、专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很难招上高素质的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来校就业。[7]高职院校之间以及和内地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面临着专业设置调整和灵活办学的改革压力,也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普遍形成重规模扩大轻内涵建设的发展惯性。尤其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学校尽可能多招生,甚至高职院校也大量招收中职生以获取更多收入。多数高职院校在生源规模增长近乎一倍的情况下,党委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职数、师资队伍数量、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保持原有规模,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也没有变化,形成了“能多招一个学生就能多拿一份补助经费,能少用一个老师就能节省一份办学开支”的办学思路,对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尽量压缩缺配,严重影响了教书育人质量。
三、完善之策:优化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策略
(一)责任隶属方面:明确高职院校主管主办的主体责任
明确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党委(组)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行业、本地区所属单位党建工作全面负责,要履行所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把院校党建工作与本地区本行业的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学校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主管单位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安保维稳负总责,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督促检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主管单位要把办好高职院校作为地区、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上级党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8]
(二)制度建设方面:强化高职院校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进行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行任期制。换届工作要在上级党委(组)领导下进行,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任期内的领导班子成员要确保院校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落实,院校工作稳步推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实施党委决议。建立健全党委会制度,强化党委管方向、管全局、管队伍的领导职能;建立党委班子抓党建的工作责任制,推行党建工作年度述职评议制度,把党建工作纳入院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组织建设方面:深化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行按系部(分院)成立党总支(支部),有条件的建立二级党委,选优配强系部(分院)党组织书记,完善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优化党组织设置,推行在实验室、课题和项目组、科研平台、实践基地设置党支部,探索党组织进学生社区、进公寓、进社团,实现党建工作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有机结合。[9]推行教职工党员参加学生党支部工作,承担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增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力量;重视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入党教育引导工作,鼓励引导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树立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扩大党员发展工作的群众基础;重视发展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和学生入党,主要看政治表现和综合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比例。
(四)阵地建设方面:完善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加强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的管理和审查审定工作,确保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意识形态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行“课程思政”,创新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的新方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全面落实“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汉合班合宿、各民族混合编队活动的工作要求,促进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升。
(五)监督评估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绩效监管管理[10]
建立主管主办单位抓好所属院校党建工作的目标责任体系。上级党委教育工委分别与各行业厅局、各地州市党委教育工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推进高职院校党建考核检查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督导评估检查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和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实验实训条件、党建和思政队伍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课题调研数据整理。
②③④三所院校为民办高职院校,其余为公办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