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之困与思

2018-08-08

关键词:新建信息时代工作者

徐 敏

(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目前,高校学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众,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挑战为机遇,通过不断深化学生工作内涵和拓展学生工作外延来增强教育引导力,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一、研究方法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笔者于2016年4月对江苏省某高校的学生开展了有关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900人,回收有效问卷874份,有效率为97.1%,874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经调查统计发现,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工作思想引领、学生工作可控度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二、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很少主动核实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表2),大约31%的学生有网上被骗经历(表3)。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2 学生核实网络信息真实性统计情况

表3 学生网上被骗经历统计情况

2.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调查显示:有近33%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每学期去图书馆少于5次。虽然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但学生利用率却较低,大多数学生将业余时间花在休闲娱乐(上网、玩手机、看电影等)上,只有约4%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仍在学习。

3.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足。“上网主要目的”(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将“查阅资料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但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却发现有62%的学生不太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有近71%的学生表示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在网上查找资料,有32%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学术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只有约15%的学生经常使用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有近67%的学生没有学习过MOOC、微课等课程;有65%的学生不了解信息检索、信息源、检索式、学术诚信等概念,有37%的学生不清楚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网站查询所需的文献资料;有47%的学生未掌握一种与专业有关的软件;有23%的学生不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很多学生不会利用信息资源,缺乏一定的获取、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

(二)学生工作思想引领作用弱化

1.主流官方媒体缺乏吸引力。2014年,江苏团省委主导推广“PU平台”(口袋大学)。然而调查发现,62%的学生从不或偶尔浏览学校PU平台,只有38%的学生经常浏览PU平台。此外,学生浏览主流官方媒体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的情况也堪忧。

2.学生缺乏学术道德意识。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对待作业或论文抄袭网络信息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上,持强烈反对态度的只占32.6%,表示可以理解或支持的却占67.4%。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下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并不到位。

3.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重。有关研究指出,学生个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与其受到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高,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1]。调查发现,有近72%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然而,在网络面前,学生认为自己是主动影响者的只占18%。有94%的学生认为网络成瘾对学业有影响,有84%的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94%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自己最喜欢使用的媒介。此外,在遇到问题时,有94%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网络。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重依赖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会弱化学生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学生工作可控性降低

1.学生工作盲点增多。信息时代网络自组织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动员力和影响力。问卷调查显示:87%的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收到过不良信息,55%的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收到过被邀请参加非校方组织的群体性活动的信息,11%的学生登陆过非法网站,43%的学生参加过网络上如BBS上的回帖互动。一旦这些自组织被少数极端分子利用,将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学校的安全稳定甚至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严重的危害。

2.学生工作难度加大。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际关系中的“圈群效应”愈加明显。使用社交软件的学生越来越多(表4),与以往的研究数据相比[2],学生使用人人网的比例在大幅下降,此次调查中只有约6%的学生在使用人人网。人人网是实名制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人人网了解学生的情况,而当下学生使用的社交软件基本不要求实名认证。这些变化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者获取和分析学生信息的难度不断加大。

表4 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

3.校园舆论引导力弱化。信息时代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突发性强、不可预见性强、网上网下联动、局部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对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已逐渐失效。实践证明,信息时代学生工作呈现出“多触点”特征,也许校园内的一件小事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就会给学生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会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面发展理念不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3]。因此,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从“万能型”管理向“有限型”管理过渡。然而,当下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对学生信息安全、信息道德、信息甄别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管理盲区。例如,在对某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报警情况进行不完全统计后发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受骗案件以网络诈骗为主(占比8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涉案金额少则百元,多则上万元。受害学生因无法识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故容易相信他人,进而被骗。

(二)缺少系统思维

系统论指出,任何一个事物的局部变化都可能引起系统整体的一系列变化,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系统整体的发展。因此,只有了解事物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诸多要素组成,并时刻与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联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只有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时代,学生个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信息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学生工作外延不断拓展,这些变化都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常常由于信息整合度、共享度、融合度不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校园危机事件可控性降低。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尚未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安全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以致无法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缺乏良性互动文化氛围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指出,环境会对行为起导向作用,良好的环境会引导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使其性格与气质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5]。可见,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产生正面影响。然而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硬件设施落后、校园文化底蕴不深、本科生教育管理经验欠缺等问题;同时,由于学生工作的对象不同,新建本科院校既不能沿用以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类型高校的管理模式,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者既没有较多的学习进修机会,也无法获得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常常出现职业困惑和职业倦怠问题,而这种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及其行为。有关研究显示,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学生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的认可度最低[6]。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学生工作者常常疲于应付机关各部门下达的任务,由于精力有限,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就比较欠缺。

四、信息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全面发展理念,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1.树立全面发展理念。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工作者原本借助信息优势和较大的知识量所形成的管理者权威被逐渐削弱,如果还是沿用旧有的模式来开展工作,那么将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因此,学生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学生发展问题,系统深入地挖掘学生工作的内涵[7],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力。本次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不会甄别网上信息的真伪,而这些便可以成为学生工作者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应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如联合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联合图书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联合学校信息中心指导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做好信息把关人。在信息时代,学生工作不但要做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而且还要实现全环境育人。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工作者应成为网络信息把关人,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解决当下大学生信息过剩以及难以甄别信息真伪等问题。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收碎片化信息和进行泛在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快餐文化。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工作者更应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电子图书,避免学生沉浸在低质量的信息中,通过引导学生获取有益的信息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学会知人善任。信息时代,学生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管理工作。一是培养好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需要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做好校园相关网站的信息发布和评论工作;能够正确引导同学,能有效抑制消极思想的扩散;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反映校园危机事件。二是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当下校园网络舆论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少数学生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而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则受这些舆论的影响[8]。虽然意见领袖并不一定是学生干部,但是他们也对校园网络舆论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工作者应重视对这些意见领袖的引导和培养,以点带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变堵为疏,加强信息阵地的思想引领作用

1.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承载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例如,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圈群效应,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QQ群或微信群(如新生群、考研交流群、招聘信息发布群、公务员招考群、党员群、班委群等)来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精准化地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

2.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自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趋势必然使文化生态多元而复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学生工作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工作者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微博、QQ留言变动等情况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留言与学生互动,以实现答疑解惑或鼓励鞭策的目的[9]。

3.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应利用新媒体传播快、跨时空、受众广等优势,加推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窗口,提供学校资讯类、就业指导类、生活服务类、情感励志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必要的人、财、物的投入;由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并参加过系统的校园公关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建立一支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各部门应当协调一致,避免互相推诿。

(三)转变工作模式,增强教育引导力

1.转换角色。当下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和后喻时代,学生工作者应当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微博、微信、QQ等媒介的使用方法。只有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与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爱课堂、MOOC、MOOR等平台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门槛,因而学生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育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10],应努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

2.重视舆论的引导作用。在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如就业、转专业、升学、奖惩评定、住宿安全、食堂卫生等)以及校园突发事件(如学生非正常伤亡),都可能成为影响较大的校园事件。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不断提高处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可以利用校园PU平台、BBS等信息交流平台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进而引导学生的行为;可以发挥校园网络舆论导向作用,尽量减少负面言论对师生的影响。

3.利用好各类信息平台。应积极利用各类信息平台来提高学生工作实效,例如:利用百度云分类存储学生工作台账,为日后学生工作材料的申报、工作总结打好基础;通过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全面开展学生工作做好准备;通过院校间的大数据共享,全面了解不同类型学生间的差异,为开展精准化学生工作奠定基础;利用各种视频平台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求职技巧等内容立体展现出来,强化隐性教育,提高工作实效。

猜你喜欢

新建信息时代工作者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