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

2018-08-08葛永慧尚建程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年7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应急防控

葛永慧 尚建程

(天津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与环境影响也明显加大[1]。6·30大连输油管爆裂事件、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表明,区域性的环境风险事件对区域环境、公众健康、经济发展等均构成巨大威胁[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合理规划布局的问题,不少地区的重大危险源比较集中,数量不清楚、分布不合理、监管不到位、控制与预警技术落后等各种问题,导致局部风险过高,增加了敏感受体的危险性[3]。因此,建立科学的区域风险评估体系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需对风险值较高的区域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4]。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有助于系统识别区域环境风险类型和环境风险防控的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管理的针对性,从而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5]。

1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依据、目标及思路

评估依据:参照环保部规划院编制的《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7]及相关环境法律法规。

评估目标:全面掌握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状况,诊断环境风险症结,调查环境应急能力基本情况,理清环境风险防控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系统提出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议。

总体思路:以全面掌握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水平、科学诊断环境风险问题和症结、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体系为目标,按照“摸清底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分类管理、分区防控”的基本原则,通过数据资料收集分析、现场勘查、走访座谈、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排查识别区域环境风险,划分风险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危化品运输道路和管道环境风险,计算区域环境风险指数,量化评估区域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防控需求与已具备能力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议。

2 某区域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介绍

以某地区为例,研究人员按照要求对该区域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2.1 区域调查情况介绍

风险源:通过调查,该区域内的环境风险源主要分为企业风险源、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网风险源以及危险化学品运输道路风险源。主要情况如下:(1)区域现有风险企业20余家,其中重大风险企业8家,较大风险企业1家,一般风险企业10余家(企业风险等级具体判定方法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6])。(2)区域现有危化品输送管网约13条,涉及的危化品包括苯、乙烯、天然气及原油等,输送管网穿越多条道路及河流。(3)区域危化品运输涉及多条主要道路。

环境风险受体:该区域的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其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居住区、医院和学校,涉及人口约13.34万;水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区域内的4条河流及3个养殖场。

环境应急物资:目前该区域未设置环境应急物资,该区域内风险企业均设置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物资。

2.2 区域综合风险评估

利用调查结果,对该区域围绕“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M”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和风险指数量化方法,开展相应的风险指数的量化评估,对区域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定位。具体评判方法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见《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7]。

经核算,该区域水、大气、综合风险指数如下表所示。

表1 区域风险指数

通过上表可知,该区域现状的水风险指数为低风险,大气风险指数为高风险,综合风险指数的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

2.3 该区域环境风险管理

2.3.1 编制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及规范制定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现阶段该区域未编制区域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3.2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空间布局优化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该区域内高风险企业未设置在工业园区内,为企业、居住区、商业区的混合区域。建议高风险企业应尽快实施搬迁,进入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该区域的风险。

2.3.3 区域环境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该区域协同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场所或地点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会同交通、水利、卫生、气象等相关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加强监测频次,预测突发环境事件发展态势与等级。

2.3.4 现有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根据环境风险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从以下方面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差距和问题。

a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1)该区域尚未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环境风险的预防和预警性不足,无应急组织机构。

(2)尚未落实环境风险设施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

b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1)该区域内尚未设置服务于环境应急的水、大气污染物监测点位。

(2)该区域企业仍有部分企业在事故废水收集、雨水外排防控方面存在问题,尤其对临近水体的化工企业,必须加强监管;同时该区域内雨、污水管网摸底不清,截止阀数量、位置不清楚,事故废水防控系统存在隐患。

c环境应急资源

(1)该区域政府部门未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仅依托于企业。

(2)该区域尚未建设应急指挥、应急救援队伍。

3 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议

通过对该区域内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发现了一些需要区域重点关注的共性问题,以维护区域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可操作、易落实、有效果”为基本原则,从企业与区域两个层面提出环境风险防控建议。具体如下:

3.1 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建设

(1)定期开展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改、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编制备案、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建立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2)突发环境应急事件时,企业应采取先期处置,切断事故源头,控制事故最初态势,并主动报告事件情况,参与救援与处置,配合调查等后续工作。

(3)建立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落实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内部化学品、风险防范措施等变化情况,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情况以及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况等,适时调整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根据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要求,在环境风险申报、隐患排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区别管理。

3.2 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建设

(1)对于企业、居住区、商业区的混合区域内的高风险企业,应尽快实施搬迁进入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拆迁过程中及拆迁后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避免发生污染。

(2)合理优化高环境风险产业布局,有效做好工业区与现有居民集中区隔离、防护;对于现有的居住区周边不再布局风险企业。

(3)由于该区域正处于发展期,区域内风险源企业不断增加,区域内风险强度也随之增加,因此,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完善区域应急预案。

(4)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风险性较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提高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人员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运输单位按照规定的运输路线行驶。对于已规定的运输路线若靠近居民区,则根据居民区的情况重新规划危险化学品运输路线。

(5)该区域雨水排海,为避免区域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事故废水通过雨水管网入海,对海域产生影响,建议管理部门加强排海口的防控,比如设置截止措施、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

(6)对于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不足的区域,建议区域结合相关规划,自建或依托所属区域的应急资源,加强与上一级应急部门的联动,提升区域的应急能力。

(7)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突发环境事件的日常防范和应急处置需要多部门及相邻企业间的协同配合,避免产生次生环境污染。

(8)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广泛实行信息公开,加强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对公众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护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护能力。

结语

通过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从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环境应急资源方面提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需求与已具备能力差距,系统提出该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议,为科学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切实维护区域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应急防控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我国区域环境质量发展统计分析——基于某县域范围环境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