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节低温技术对严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血乳酸的影响

2018-08-08白忠铭蔡波贾学军段强魏鹏

医药前沿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性休克凝血酶降温

白忠铭 蔡波 贾学军 段强 魏鹏

(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01)

切实采取有效方法对严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展开治疗,对于控制和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优化生存质量,极具深远的临床意义[1]。本文以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部分严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为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处置过程中结合运用调节低温技术,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外科确诊收治的32例严重创伤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选做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介于26~58岁,平均(35.2±2.6)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12例,胸腹部刀刺伤8例,重物挤压伤4例。

1.2 临床治疗处置干预方法

在运用标准化临床操作规程[2]对患者进行限制性容量复苏使血压维持在90~80/60~50mmHg,并结合由我科依据相关标准自行设计生产的调节低温服,配合深圳市康普科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Comp-PLC-24400手提式可调节微冷却系统,运用调节低温技术,使体温(体表)降至35.0±0.2℃,在降温前和降温达标后,分别运用由日本进口的SYSMEX CA7000型血凝仪及配套的SIEMENS试剂液和试剂盒完成凝血六项指标的检测,使用由丹麦进口的Radimete ABL90型血气分析仪,及配套的solution Pack-SP90 REF944-157试剂液和SC90 REF-946059试剂卡完成血乳酸的检测,分别记录数据。

1.3 临床评价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本组患者在接受降温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液乳酸含量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本组患者调节体温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接受调节降温后,本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指标较调节降温前有所升高,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指标较调节降温前降低,统计学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因子含量指标比较(±s)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因子含量指标比较(±s)

*国人正常均值。

时间节点 患者例数凝血酶时间指标(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s)凝血酶原时间指标(s)抗凝血酶Ⅲ指标(%)纤维蛋白原指标(G/L)D-二聚体指标(mg/L)正常值* 18.5±1.2 28.3±4.3 11.1±2.1 90.3±13.2 3.62±0.32 <0.2调节低温前 32 14.8±0.7 27.2±2.3 7.1±0.8 101.4±2.1 6.21±0.14 0.582±0.104调节低温后 32 17.4±1.6 29.6±3.1 8.0±1.0 92.2±3.4 5.81±0.05 0.457±0.101 t 18.139 11.138 10.377 41.334 53.273 8.78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本组患者调节体温前后的血液乳酸含量指标比较

接受调节体温后,本组患者的血液乳酸浓度低于降温前,统计学无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乳酸含量指标比较(±s)

表2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乳酸含量指标比较(±s)

*国人正常均值。

时间节点 患者例数 血液乳酸含量指标(mmol/L)正常值* 1.2±0.4治疗前 32 4.3±1.8治疗后 32 3.9±0.9 t 2.092 P>0.05

3.讨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有效循环血液供给量明显不足,引致患者的微循环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性变化,从而引发局部性生理组织结构缺血缺氧、代谢机能紊乱,以及多器官组织生理功能障碍[3]。

我国部分学者已发表的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报告,调节低温技术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群体中的运用,能够支持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和血乳酸指标发生的变化。本文直观揭示了调节低温技术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干预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的各项临床生理指标实现稳定和改善,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研究成果适宜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1]李卫阳,程涛,马群,陈慧,等.血乳酸、降钙素原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对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03):543-545+553.

[2]刘长文,朱英.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的理解与执行[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03):248-251.

[3]谭今,于涛,黄克力,等.NT-proBNP、血乳酸、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胱抑素C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OL].实用医学杂志,2018(05):755-759.

猜你喜欢

性休克凝血酶降温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动物降温有妙招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读一读吧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创伤性休克的安全输血与中医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