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炼油项目海底管道建设珊瑚礁保护措施研究
2018-08-08罗晓云
罗晓云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4)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哺育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1]。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有记录的海洋生物共22 561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0%[2],在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各种威胁,如海洋污染、海洋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因此,在海洋开发建设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CNOOC)的炼油项目始终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在许多已建和在建项目的早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都融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3]。本文以该公司某炼油项目为例,概述其所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 某炼油项目概况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某炼油项目是一个大型炼油项目,项目配套建设的码头、原油库区和海底输油管道设施所在区域为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北部试验区内。该炼油项目是一个炼油厂,配套原油和成品油码头、储罐及公用工程设施等。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主要是该项目的涉海项目,即原油码头、原油库区、海底管道和成品油码头四个部分,其中,成品油码头位于惠州港的东联作业区,原油码头、原油库区位于大亚湾的马鞭洲岛[4-6]。研究区的位置图见图1。
图1 研究区的位置图Fig.1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2 某炼油项目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整个大亚湾均为水产资源保护区,该区域内分布着大小岛屿,是多种经济水产生物赖以栖息、索饵、繁殖的重要水域,也是鱼苗生产区、鱼虾类增殖区、珍贵贝类的护养增殖区以及大亚湾的珊瑚集中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本研究针对该炼油项目所在区域(大亚湾)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调查。
2.1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3年8月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高。
2.2 生物多样性敏感目标分析
该炼油项目的海底输油管道穿越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的北部试验区(执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属于敏感水域,必须保护该水域的海水水质符合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另外,该炼油项目的海底输油管线经过的海域有造礁石珊瑚分布,项目的施工会对周围的珊瑚造成影响。因此,该炼油项目的生物多样性敏感目标主要有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和海底输油管线附近的珊瑚礁石。
表1 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表Table 1 Result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vey of Daye Bay
2.2.1 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概况
大亚湾是广东省最大的半封闭型海湾,湾内生态环境优良,水产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整个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总面积为985 km2[8]。
2.2.2 珊瑚礁调查
该炼油项目的海底输油管线施工影响的海域有造礁石珊瑚分布,受影响的珊瑚分布区范围在锅盖洲东侧,面积为15 220 m2。本研究对本次受项目影响区域以及候选移入地(大辣甲东北、大辣甲东南、小辣甲东北和赤洲南)开展了造礁石珊瑚的调查。
(1) 调查方法:本次海底探摸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珊瑚礁调查方法,即水下照相和水下录像为主的珊瑚礁断面调查法并结合样框法,重点对受建设工程项目影响的鹅洲、锅盖洲附近造礁石珊瑚分布较密集的水域开展了调查。
(2) 站位布置:本次海底探摸共完成现场调查40个站位,其中珊瑚礁移出地共设29个站位,其余11个站位为珊瑚礁移入地。
(3) 调查结果:在珊瑚礁拟移出地,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高的是锅盖洲北侧和东侧的站位,其平均覆盖率达到24%;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的是鹅洲西北的站位,其平均覆盖率仅为2.17%。在珊瑚礁候选移入地,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高的是大辣甲东北和大辣甲东南的站位,其平均覆盖率分别接近43%和40%;其次是小辣甲东北和赤洲南的站位,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分别约为25%和24%;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的是大辣甲西南的站位,其平均覆盖率仅为7.17%。
总体来说,移入地和移出地造礁石珊瑚的优势种类似,在移出地和移入地未发现珊瑚常见的病害,同时也未发现珊瑚的敌害生物,且近半年至1年死亡的造礁石珊瑚也极少。
3 珊瑚礁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3.1 珊瑚礁移植
本研究于2010年9月20日至9月27日顺利完成了整个珊瑚礁移植工作,具体移植情况如下:
3.1.1 珊瑚礁移出地
经综合考虑,选取锅盖洲东侧作为本次珊瑚礁移出地,面积为15 220 m2。锅盖洲东侧珊瑚生长良好,活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23.65%。
3.1.2 珊瑚礁移入地
经综合考虑,选取赤洲南面作为本次珊瑚礁移入地,面积为4 500 m2。赤洲南面珊瑚生长非常好,多样性很高,活珊瑚平均覆盖率大于24%;而且赤洲南面人为干扰较少,且距离珊瑚礁移出地(锅盖洲)约6.5 km。
3.1.3 可移植造礁石珊瑚的大小和数量
珊瑚礁移出地(即锅盖洲东侧)可移植的造礁石珊瑚的大小(直径)和数量见表2。
表2 珊瑚礁移出地可移植的造礁石珊瑚的大小(直径)和数量估算Table 2 Specification and number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for transplant
由表2可见,可移植的造礁石珊瑚数量为8 079个,可移植的造礁石珊瑚大部分为直径小于30 cm的珊瑚,这部分珊瑚是主要的移植对象。
3.1.4 珊瑚礁移植技术
(1) 珊瑚的采挖和运输:可用铁撬、铁钎和铁锤将整个珊瑚群体采挖出来,并将采挖出来的珊瑚分2种情况处理:取其中全部较小个体以及一些大块的珊瑚放入船上的大塑料缸里暂养,并从中取很小部分进行各种统计调查,然后移植到新的栖息地;其他大块的珊瑚直接放入一只吊在海里的网箱,以后直接用船拖运到新的栖息地(赤洲)。
珊瑚采挖人员以专业潜水员为主,并借助机械,按地段分别进行地毯式的珊瑚挖掘;采挖出来的珊瑚放入网兜挂在架子上不离水装载;采用水中运输,船速为3~4 km/h,且运输速度随海流和海况等因素做相应的调整,直接运到目的地。
(2) 移植珊瑚在移入地的固定:大块的珊瑚直接放入预移入地,尽量利用水下地形将珊瑚固定;小块珊瑚用水下胶水黏结在预制水泥板上,水泥板用水泥钉固定在海床上。
3.2 造礁石珊瑚移植后的监测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珊瑚礁调查方法,即水下录像和水下照相为主的断面调查法对移植一个半月和半年后的造礁石珊瑚的成活情况分别进行了监测,监测时共布设T1、T2、T3三条样带。其断面监测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移植一个半月后,大块的造礁石珊瑚移植的成活率为100%,小块造礁石珊瑚(直径<20 cm)移植的成活率为97.20%,影响成活率的可能因素是由于当时在移植操作过程中,珊瑚的黏固不牢造成脱落,脱落率为2.80%,总的造礁石珊瑚移植成活率为98.20%,移入地活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增加了10.64%,移入地的造礁石珊瑚生长良好;移植半年后,小块造礁石珊瑚(直径<20 cm)移植的成活率为94.10%(占移植个体的比例为66%),大块造礁石珊瑚(直径≥20 cm)移植的成活率为100%(占移植个体的比例为34%),总的造礁石珊瑚移植的成活率为96.10%,移入地活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增加了10.35%,移入地造礁石珊瑚健康状况良好。
表3 造礁石珊瑚移植一个半月后和半年后其断面监测结果(单位:%)Table 3 Monitoring result of the coral reef at the cross section one and a half month as well as half a year after the transplant(unit:%)
4 结 语
珊瑚礁多样的生物和环境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9-10]。由珊瑚礁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和营养物质循环对于维持和促进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9]。该炼油项目通过对珊瑚礁进行移植,并且使造礁石珊瑚移植的成活率达到了较高水平,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珊瑚礁,对维护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人工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