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小新村:以点带面新起来
2018-08-08何杨波,赵芳,纳梦月
村寨美了
5月的一个上午,陆良县龙海乡小新村村口几棵百年古树下,老人在纳凉、孩子在玩闹,微风拂面,满是惬意。沿着修葺一新的村道,成排连片的特色小楼映入眼帘,色彩鲜亮的彝族墙绘,花丛点缀的房前屋后,干净复古的青石板路面,别具匠心的火把广场……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
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肺结核病的高发区,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子。
小新村位于龙海乡的东北边,隶属龙海乡大新村委会,是一个彝族村。作为一个山区民族自然村,以前的小新村住房条件很差,村民大多居住在破旧的土墙瓦房,有的甚至已成了危房,而房前屋后除了散养的牲畜,便是随处可见的生产生活杂物。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说的就是这里。以前村内仅有1个卫生公厕,村民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处,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加之排水沟渠堵塞而导致污水横流,所以,我们下了大决心要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龙海乡党委书记史红祥到龙海乡已经第六个年头,对村子的过去非常熟悉。
2015年6月,小新村被列入省级民族特色村进行创建改造,争取到创建项目资金100万元。
·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吴武|摄·
在村民殷切的期盼和干部满腔的热情中,小新村的美丽建设正式开始了。然而,实际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传统观念中,房屋搬迁是关乎家族的大事,对于搬迁,很多村民都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存在顾虑。
小新村村民小组长海平生家是一栋三层小楼,宽敞的一楼堆满包谷,在装修一新的二楼客厅里,海平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家的房子重新建盖需要投入二十多三十万元,原来村里日子好过的人家,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万把块钱,谁都想住新房子,但当时感觉压力确实很大。好在有各级政府的支持。”
村党总支书记张石政说:“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村民积极性高,都想盖,但村里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烤烟,还是看天吃饭,所以思想上有顾虑,怕房子拆掉后,盖不起来。另一方面,村寨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部分房屋要挪窝,所以当时的协调难度很大,我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花了几个月时间。”
·漂亮新民居·
·村民小组长海平生家装修一新的客厅·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针对村民的顾虑,龙海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开展乡村组三级党课活动,进行入户宣讲,在村支部书记万竹生拆除自家住房、烤房、猪圈的带动下,村组干部带头,从紧挨着密枝林的上片开始改造,拆除三户民房,十多间老式烤烟房和畜圈,按照统一规划,打造了火把小广场。很快,一户户村民都拆除了自家破旧的老房,全村百姓在没有请外来施工队的情况下,互助互建,一年半的时间,便建起了特色民居105栋,依山就势建成了2个特色活动广场,配套有托底安置房、4个养殖畜牧小区,实现了住房保障、人畜分离。
为最大限度地减小群众的经济压力,龙海乡想了很多的办法。“我们重点是抓整合,通过民族特色村100万元建设资金的注入,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村寨建设撬动了来自烟草、畜牧、水务、住建、扶贫等多部门的资金近1100万元,带动农户自主投资投劳近3000万元。另外是做好服务,协调无息、低息贷款等。”史红祥说。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龙海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结构。全乡整体缺水,石漠化面积高达51%,境内无一条河流,无一座水库。原先小新村的饮水靠一个露天蓄水塘,可村子之前脏乱差的环境,使得原本就不能满足饮水需求的水塘也无法保障卫生。海平生说:“水塘里蚊虫滋生,甚至还有青蛙卵。”为此,新设村内排水沟1300.8米,改善了村内污水横流的现状,并且完善了蓄水工程,饮水与卫生的问题一并得到了解决。“现在村里设置了地下水窖,还有人定期进行消毒。”
另外,按照宽8米的要求规划村内道路,完成青石路面4153.9平方米。在村内主要路段安装自主设计的民族特色路灯87盏。投资新建卫生公厕2个、垃圾池5个,在路边和房前屋后栽种部分经济果树,交给农户管理。小新村绿化美化村内环境达到3000多平方米……项目完成后,全村136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彻底改善了。
住房漂亮了,道路宽阔了,环境改善了。小新村也真正变成了“新村”。
生活又有了新向往
·龙海乡“红色幸福家园”·
村寨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村民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过去,看山难、看水愁,看人更愁。村里要干什么活,说好八点动工,十点半人还没动,坐在一起抽烟呢!现在,不管是推广种养殖还是其他事,小新村都很积极。可以说,求富求美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史红祥感慨。
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也很大。“以前,手上有点钱,拿去喝酒的多。现在,住这么好的房子,环境像城里公园一样,当然要去苦,苦比等好!差钱总比喝酒好。”海平生笑谈。
现在的小新村,彝族味道可不仅在外面,而是渗入院落的照壁、墙脚的石刻。“我们的家园变美了,我们村的人进城,都会自豪地说自己是小新村的。外人来到村里也说,你们小新村变化太大了,几年不来都不敢相信。”村民万德忠说。
日子好了,更要过得有滋味。小新村民族传统文化浓郁,每逢传统的火把节、花脸节、春节,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便在家门口火把广场载歌载舞,周边的乡镇、县城的人都会来到小新村过节。
2017年火把节,远道而来的各族群众相聚小新村,近两万人观看彝家舞蹈、品尝“长桌宴”、体验篝火盛会。2018年春节期间,每天上万人来到小新村与彝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春节。
“我们自己高兴,还要让大家高兴。今年春节期间有20多户参与服务游客,指挥停车、表演节目、做农家菜、摆特色小吃摊,以后,要带动更多户村民参与,一户一天收入2000元,十天就是20000元,相当于种六七亩烤烟的收入。下一步,小新村还将建设樱花谷和斗牛场,打造彝族节庆活动,发展特色手工艺品,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让他们能逐步富裕起来,真正把这里建设成为美丽、富裕、幸福的‘美丽新村’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村落。”如何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打开产业升级新局面,乡党委书记史红祥心中已经有了新谋划。
·小新村·
“小新村都能改变,哪里还不能改变?”
小新村的变化在龙海乡并不是特例。在全乡69个自然村中,有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近两年,龙海乡把整体上发展比较滞后的民族聚居村列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在全乡,我们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一头是集镇、一头是民族聚居村。”史红祥说。
2017年以来,龙海乡在乡政府所在地,先后投资1.5亿多元,建成了占地162亩,集农贸市场、群众广场、269套商住一体农民自建房(含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停车场、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幸福家园”项目,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另一头是民族聚居村,是全乡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对全乡整体来说,也是很大的改变。民族聚居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对全乡其他村寨促动也很大,很多人到小新村走走看看,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这些都能改变,哪里还不能改变?”
在龙海乡的规划中,小新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点,乡党委、政府敢想敢为,以小新村为示范因势利导,辐射古都依村委会的下古都依村、大新村委会的石字坡村、皈依村委会的三家村、雨古村委会的上雨古村,变“上级要我干”为“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连片打造龙海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片区。这4个村均为山区民族自然村,经济基础、人居环境、民族文化趋同,多年来,受发展滞后、文化落后等因素影响,村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村内环境脏乱差、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率低等现象较为突出。
在“龙海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图上,4个村寨将形成一个民族特色带。
“龙海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2015年正式启动,规划中的4个村均为彝族村,村民大多是彝族‘黑彝’‘白彝’‘干彝’三个支系中的‘干彝’分支,传统上是工匠或手工艺者。”陆良县民族宗教侨务事务局局长马林康说,“这一片彝族聚居村寨集中打造示范区,连片激活发展活力,彰显民族特色,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以面连片的创建格局,率先在全县乃至全市散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绘出浓彩重墨的一笔。”
小新村民族特色村已于2016年底全面完工。目前,下古都依民族团结示范村已完成建设主体工程,石字坡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也于今年开工。
据悉,为加快“龙海乡民族团结示范区”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民族文化对外开放、促进彝汉民族团结,龙海乡党委政府将民族文化的恢复打造作为重点,培育了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有千年历史的彝族斗牛、体现彝族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的“长桌宴”、彝族传统“花脸节”、“彝族十月太阳历广场”、系统完整的彝族密枝节、惠泽群众的“月牙湖”、打造“樱花谷”等“八个精品”项目,涵盖食、赏、娱、品四种体验形式,打造彝族传统文化旅游。
·陆良县民宗局局长马林康(中)·
“示范区建设不仅仅是修几间房子、修几条路,它有丰富的内容,需要基层组织得力,特别是得力的乡镇一把手,他们有思路、有担当,结合实际,填充建设内容。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部门的资金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常常是一两百万带动几千万的建设。”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苏韬坦言。
除了彝族文化深厚,龙海乡还有不少优势:辖区内植被丰富,高寒冷凉,是云南松露菌的重要产区之一,主产黑松露,被确定为中国松露核心保护区。另外,龙海乡还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也是“陆良八老”的故乡。曾经是解放战争中《雨古协定》签订地、朱家璧纪念碑所在地,也是滇桂黔边区纵队3支队的主要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奋斗史。“下一步,我们还要弘扬革命老区的精神,发挥优势,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陆良县龙海乡党委书记史红祥说,未来一年两年三年,陆良县民族聚居村面貌肯定还会大变样。
从小新村的巨变,到龙海乡带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成,面对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历史欠账和发展短板,敢于啃“硬骨头”的基层干部,以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担当起少数民族山区乡村振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