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地方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路径反思

2018-08-07范小虎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术大学生课程

范小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国家先后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除强身健体功能外,其承载的文化意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是武术文化研究、推广、传播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重要的武术文化教育传承功能。本文以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以期为优化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提供参照。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共计调查安徽省地方高校6所,其中以“大学”为名的本科院校2所,以“学院”为名的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2所。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每所高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共回收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4份,占比97.33%。584名大学生样本具体分布为:男生258人,占比44.18%;女生326人,占比55.82%;体育类专业151人,占比25.86%;非体育类专业433人,占比74.14%;大一学生160人,占比27.40%;大二学生176人,占比30.13%;大三学生153人,占比26.20%;大四学生95人,占比16.27%。调研内容主要关涉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认知、高校武术课程开设与教学情况、武术文化教育成效等三个方面。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教育的认知

2.1.1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 从表1调研结果看,一方面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武术文化“很感兴趣”或“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高校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利好动因。高校利用好大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因势利导开展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武术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对武术文化抱以“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为数不少。这既有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和异族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冲击,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文化认同危机的因素[2],也有武术文化教育宣传氛围不够浓厚,武术课程教育模式陈旧不适应大学生学习需要等原因。

表1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

2.1.2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高校,“实质上武术技能、理论只能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虽然可使习武者直接受益,同样容易导致武术教育异化,异化现象必将阻碍武术运动的长足发展,乃至直接影响武术文化传承的质量。”[3]武术既需要作为强身健体的重要技能性课程,更加需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陶冶,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深刻体认武术所承载的文化传统。表2可知,大学生总体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认知武术文化传承教育的功能。

表2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教育主要功能的认识

2.1.3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途径 表3数据显示,一方面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武术文化信息的接收方式主要受视频或书籍(包括电子书籍)的影响,其中影视剧等视频方式影响较为巨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武术文化的认知影响相对较小。以上情况的出现,是大众传媒手段变化宏观环境影响的结果,也对高校武术教育模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3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途径

2.2 地方本科高校武术课程设置及教学

2.2.1 武术课程设置 本次调研了6所高校,其中5所高校开设武术课程,1所高校尚未开设武术课程。2所高校开办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中1所高校设立了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开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2所高校,在该专业开设了较为丰富的武术相关课程,未设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武术课程开设数量较少。

从非体育类专业的武术课程设置来看,5所开设武术课程的高校均将武术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中4所高校实行体育课程选修制,体育课是必修课程,武术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类别为限选课程,即大学生必须从若干门体育课(其中包括武术课程)中选择修习,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武术课程,亦可选择其他课程。

2.2.2 武术课程修习 从表4调研结果来看,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修习武术类课程比例较高,超过80%;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修习武术类课程比例相对较低。统计结果显示,武术课程作为体育类限选课,体育类专业学生选课比例较高;在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仅作为体育选修课程的组成部分,尚未作为限选课程,非体育类专业学生选修比例不高,需要加强。

表4 大学生武术课程修习情况

2.2.3 武术理论学习 从表5结果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武术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开设形式等原因,部分武术课程中对理论内容尚未充分重视,在有些武术课程中,教师并未独立进行理论教学。从大学生学习武术理论课程的受众面来说,占被调研学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4。武术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均承担武术文化教育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注重技能课程,乃至于忽视武术理论课程,窄化了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功能,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高校武术文化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的弊端。

表5 武术理论课程学习情况

2.2.4 武术视频课程学习 表6显示,当前,在高校武术课程师资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在线课程、微课程等视频课程应是高校武术课程的有效补充,高校及武术课程教师应充分运用优质视频课程提升武术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视频课程的运用在自媒体时代既符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大学生学习武术的时间和空间。从表6调研情况来看,高校对优质武术视频课程尚未做到充分利用。

表6 武术视频课程学习

2.3 地方本科高校武术课程学习结果分析

2.3.1 武术套路学习 武术套路等是武术文化的外在具体形态,也是武术文化内在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技能、套路的学习是认知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表7显示,大学生对武术套路的遗忘率较高。以上是对在校大学生武术套路学习结果的统计,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与遗忘关系的影响,可以预见,如不勤加练习,随着时间推延,大学生对武术套路的遗忘越明显。而据本次调研与大学生的访谈来看,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能够坚持武术套路练习,并将其作为业余爱好或者终身体育项目。

表7 大学生武术套路学习结果

2.3.2 大学生体质增强 国家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2014年制定出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大学生体质测试。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在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目标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体质是推广传统武术的应有之义。从表8可以看出,在修习武术课程的大学生中,认为武术学习对体质增强有重要影响。尽管表7显示,大学生对武术套路有所遗忘,不少学生未坚持武术训练或将其作为业余爱好、终身体育项目,但仅从提升大学生体质的角度来看,武术课程对当时学习的大学生体质提升来说,仍起到重要作用。

表8 武术学习对大学生体质增强的影响

2.3.3 武术文化认知 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武术课程不仅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应该更具现实意义。表9显示,武术课程对大学生武术文化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有超过1/3的大学生认为“提升一般”或“提升不明显”,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武术课程在大学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应有所提升。

表9 武术学习对大学生武术文化认知的影响

3 反思与建议

3.1 转变武术教育观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武术教育存在“教育者由于过度关注武术技能,而淹没了武术的文化教育理念,以致造成对武术文化教育价值及意义缺乏深度的理解与认知”[5]的状况,观念错位是制约武术教育改革和教育效果达成的首因。武术教育观念从技能教育取向转向文化教育取向,加强武术文化课程建设,是改变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基本途径。高校要改变以往将武术课程仅仅看作体育课程组成部分的传统观念,树立文化取向的武术教育观念,加强武术课程体系设计,开足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多样化设置方向课程,加强网络武术课程建设,建构武术文化与武术技能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播与传承武术文化。

3.2 挖掘武术教育资源,营造浓厚传承氛围

当前,无论从外部社会还是高校内部来看,武术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都显性存在,严重制约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一方面,政府、社会机构对优秀传统武术教育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有效整合不够,缺少代表性武术教育资源和特色武术文化成果,武术文化传播途径单一、封闭,尚未形成良好的武术文化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高校武术研究及课程教材建设机构对有限的优秀武术教育资源主动利用不足,难以实现优质武术教育资源向高校、教材、课堂的转化。为此,政府、社会、高校要加强协同,充分挖掘武术教育资源,加强武术教育资源的研究与转化,使其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高校在开设武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武术团体组建和武术活动开展,强化武术文化宣传,营造大学生武术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3.3 建设专兼师资队伍,增强武术文化认同

武术教师是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第一资源,武术教师学识修养、技能展示、谈吐交流对大学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均有重要影响。在当前高校武术师资薄弱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专职武术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武术教师专业技能和武术文化修养,切实使其成为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最有效力量。二是加强兼职武术教师聘任,改变以往“唯职称”的聘任标准,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区域具有高水平武术教育能力的教师,充实武术师资队伍,切实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能力突出、有效满足武术文化教育传承需要的专兼职武术师资队伍。

3.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文化教育实效

武术文化教育传承关键在课堂,课堂是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最有效场域。要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抓手,提升武术教育质量。一是深化武术课堂教学改革,增加文化课程内容,开足开好武术文化课程,强化武术教学的文化性。二是深化武术教育教方式方法改革,改组武术套路,使其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易学性,真正成为更多大学生热爱的体育活动,成为更多大学生喜爱的终身体育活动。三是加强武术信息化教学,丰富武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强化武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建设、引进并举,构建现场教学、远程指导、公开课程、微型课程相结合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切实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提升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实效。

猜你喜欢

武术大学生课程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武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