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形势下聊城畜牧业突破发展的思路
2018-08-07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在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始终坚持优化调整、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面对当前严峻的环保督察形势、群众和社会关切的质量安全风险、产业发展要素紧缺等诸多不利因素,聊城市畜牧部门主动应对,转变思路,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使该市畜牧业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一、聊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1.畜禽存量大,产业体系全。2017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52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6亿只,肉羊饲养量230万只,兔饲养量270万只,牛饲养量10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00多万吨。全市确定了10个畜牧重点项目,全市10大农业领军龙头企业中有4个涉及畜牧业,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有1个涉及畜牧业,30个农业重点项目中有5个涉及畜牧业。
2.结构水平高,竞争力强。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1%,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全市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主产区:以冠县、莘县、茌平为主的生猪优势主产区;以东阿、高唐为主的黑毛驴优势主产区;以阳谷、莘县为主的绿色肉鸡优势主产区;以临清为主的奶牛、肉羊优势主产区;以茌平为主的肉兔优势主产区;以东昌府区、高唐为主的肉鸭优势主产区。
3.安全保障强,趋势走向明。阳谷凤祥集团建成全市第一个无疫小区(无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小区),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维持在99%左右。全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组织模式不断创新,三产融合逐步加深,旅游畜牧业发展持续推进;企业、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涌现,品牌化经营、拉动产业、拓展市场成为主流方向。
二、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短板
1.环保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畜牧业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特征,在这一过程之中,畜牧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环保问题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规划布局不合理因素,有养殖户思想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支撑服务较薄弱、政策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
2.养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底线下,非基本农田外均可进行养殖用地备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畜禽养殖选址要求较高等多种制约因素叠加,实际可用养殖用地达不到基础数据。
3.品牌建设不强,产业融合不深。聊城畜牧业发展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理念创新缓慢、关键技术和产品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竞争力不强、农牧融合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科技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
三、加快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聊城畜牧业发展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尽快率先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市。
1.突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提高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挖掘生产潜力,推动名牌特色优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通过实施龙头带动,健全完善丰满精致的产业链条,前延后伸,实现产业链条式的无缝对接。二是以重点畜种为主导,着力提升产业化水平。随着聊城市对肉驴养殖的大力推进以及“北繁南养”发展战略的实施,突出发展黑毛驴产业,加大融资增信和贷款贴息扶持力度,着力推进“育肥+繁殖”发展模式,走出养驴场自行购销的路子,抓紧布局种公驴站建设,将该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黑毛驴繁育基地。三是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着力提升组织化水平。按照“抓大扶中、支持兼并”的原则,抓紧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突出县域特色,以乡镇为单元,推进“公司+基地”、“公司+现代家庭农场”等模式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养殖基地或小区。四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提升规模化水平。以全产业链为目标,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畜牧重点项目,扬长补短,突出发展畜牧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抢抓全国畜牧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引进更多的知名企业来聊城投资兴业。五是是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加强畜牧、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沟通,充分为养殖用地预留空间;积极探索建立新型投融资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畜牧业,加快推进养殖业保险工作,降低养殖风险。
2.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是抓监管。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聊城市将按照“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品牌创建示范”的战略布局细化分解畜禽生产、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等每个环节监管责任,落实责任到单位到人,实现“全覆盖”监管,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网络。二是抓整治。要持续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长效机制,在巩固已有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猪定点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保证聊城市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的良好态势。三是抓培训。大力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干素质过硬的队伍。要全面推广畜禽生产、畜产品质量加工标准化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全面建立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切实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在法律、责任、科技、安全、自律等多个方面,提高广大畜牧兽医从业者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四是抓指导。要加强对畜牧生产的业务指导,引导他们科学合理使用饲料、兽药、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并按国家、山东省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养殖、用药、免疫、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档案和记录,严禁违禁违法药物添加。要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的主体责任,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要书面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3.切实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监管、检查、考核,切实做好动物强制免疫工作。重点围绕春季和秋季集中免疫工作,强化规模化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和散养畜禽集中免疫相结合的免疫方式,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筑牢免疫屏障。全市全面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二是依法履职,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以建立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监管新模式为抓手,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监督巡查力度。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动物卫生违法行为,属于自身职权范围要及时进行立案处理,建立起有效的动物卫生监管与立案查处机制。三是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国家、省、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贯彻落实。严格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兽医卫生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扎实做好监测预警,强化监测流调结果的分析应用,实施科学防控。
4.努力抓好畜牧业环境保护工作。畜禽污染源头控制上,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全市规模化畜禽饲养场圈舍进行科学改造,鼓励饲喂和饮水自动、环境调节自控等现代化养殖装备的配套使用,不断提升畜舍标准化水平,实施减量化控制。在畜禽粪污过程控制上,加快建设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实现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输送和储粪场、污水储存池建立,推广干清粪、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等技术模式,充分利用饲料添加、微生物发酵添加、堆肥添加等利用模式,将生物技术应用于饲料生产、粪污处理以及环境改善等,切实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疫病发生,控制氮磷和臭气排放。在畜禽粪污的利用上,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使用方向,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5.切实做好畜牧业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建立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认真贯彻国家及山东省涉及安全生产的有关要求,重点加强对畜禽规模养殖、饲料兽药生产及经营、畜禽屠宰加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相关企业(个体)的安全监管,督促各相关企业、规模养殖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