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上善若水看人生品格

2018-08-06袁苑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启示

袁苑

【摘 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饱含人生哲理。“上善若水”是老子以水性喻人性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的处世之道,对于现代人格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上善若水;人生品格;启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水”是老子道的思想中一个尤为关键的德性象征,“上善若水”蕴含了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特征,这对现代人格的完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善若水——水德之总纲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的“上善”即“上德”,指具备最好德性的人。在老子看来,水是柔和的,时而为雨,时而露水,亦或是坠入尘土滋润万物;水同样是安于卑下,为而不争的,水处于卑下之地,助长万物而不求回报,故罗列了水的七种善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立身处事应学习水之卑下,无所谓地位高低;心境应如同深渊般可容纳百川;品格应像水一样善于助长滋养万物,常怀仁爱之心而不问回报;说话应当恪守信用,正如水虽不言,但为万物付出从未懈怠;为政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如水一般能冲洗污垢,立根清正;做事应效仿水之能柔能刚,无坚不摧,善于发挥己长,圆方自由;行动应如水能随时令化而为雨雪冰霜等,善于顺天时,合时宜,把握准时机。

老子将水赋予了人性,将水德与人格的和谐结合无疑展现了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水德是相契合的。

二、“上善若水”的理想人生品格

老子十分崇尚水的种种美德,并从水的若干善性出发自然而然地谈及人生品格。在老子看来水的善利不争,柔之胜刚,谦下包容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品格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善利不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这世间所有生物都会得到水的恩惠,水善于哺育滋养万物却从不向它们索取回报,这是对只知奉献,不讲索取的仁爱精神的赞美。“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水喻“上善者”,把“不爭”看作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老子“不争”的思想是以水的三大特性为根据,其一是水之利物,“为而不争”,水助长万物而不与其争,有德性的人正如水一样乐于奉献却不求回报;其二是水之柔弱,柔弱不争,水的本性是柔弱的,顺应自然而不争,有德性的人就像水一样,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滴水穿石,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其三是水之处下,处下不争,水甘居下域,“处众人之所恶”,悄然付出,成就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有德性的人应如水一样保持“谦下”的品格,“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把自身利益置之后位,才能有所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提倡的人应效法水之“不争”,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地有所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二)柔之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能胜刚。”“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老子指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因势随形,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物质中,穿石销金。老子在处世哲学中强调“柔”的概念,并把“守柔处弱”看作理想人格之一。但这里的“柔”并不是软弱,在人性中表现为一种韧性,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因如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树木坚硬会被砍伐折断成为兵器材料,用兵逞强到处以武力征伐,不得人心,就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老子提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表露了对“柔为上”的观点的极大的推崇,阐述了婴儿的柔弱,淳朴干净的境界才是人类应守住的常德。总的来说,强大的事物呈现出下降衰弱的状态,而柔弱的事物呈现出上升发展的状态,即“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三)谦下包容

谦下包容也正是老子极为赞扬的理想人格之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从水之处下从而成其大的事实出发,表明人也应像江海一般怀有博大的胸襟,善于谦下包容,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圣人要想凌驾于百姓之上,必须在言辞上保持谦恭,要想先于百姓,更要不顾个人利益,让百姓先得到实惠,即“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正是由于明白这一道理,尽管圣人身居高位,位于百姓之上,人民也不会感到身负沉重,圣人统治百姓而百姓利益不会遭到损害,因此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觉得厌烦,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其相争。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水乐于安身在人所不欲之处,更彰显了其谦下包容的崇高品格。

三、“上善若水”对人格完善的现实启示

“上善若水”这一命题蕴含着老子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学思想,给现代人格的完善带来了许多现实启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奉献社会,善用辩证思维,谦虚宽容,才能更好地建构自我,完善人格。

(一)奉献社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成就了水德。人只有做事利于他人,奉献社会,才能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老子从水之“利物”的美德出发,提倡无私奉献,仁爱待人的高尚人格。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只知付出,不图回报,足以见其友善、仁爱之心。

“与善仁”恰好折射出老子对人格完善所要求的精神境界。联系到当今社会,与人为善,无私奉献,不奢回报的人不仅能为他人、集体、社会做贡献,同时也享受着施惠于人的喜悦,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下道。”是在引导我们处事不争,功成即退,这就如同春天播种,悉心照料,到了秋天自然会收获硕果累累,反而能成就自我。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事仅从一己私欲出发,见利忘义,争名夺利,一旦功成名就,就会居功自傲,不利于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最终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百害而无一利。

(二)善于辩证

老子认为,柔能胜刚,并明确提出“守柔曰强”。水性柔弱,却能攻坚克强,这里老子是在教人们要学会反向思维,善于辩证,从事物反面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柔”是水的法则,老子贵柔处弱的思想并非要人们学会软弱,所要彰显的是一种能屈能伸,张弛有度的人生品格,犹如弓箭一般,柔性越强的弓,箭的射程就越远。观照当下社会,为人处事正是需要这种能屈能伸的“弹性”,当我们遭受挫折时,要学会泰然处之,云淡风轻,同时不忘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方向,锻炼坚强意志。当发展机遇来临时,要勇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发挥才能,但要充分考虑好自身条件,量力而行,不可逞强。

“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都不可过分处理对待,只有温和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保持柔性是成功的根本,这与“曲则全,枉则正”是同理,不难看出老子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他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用辩证的思维为人处事,善于从事物的反面出发,以退为进,才能升华自身的道理。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者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谓以取道北辙。”

(三)谦虚宽容

水谦下包容的品性是在引导我们要谦虚做人,宽厚待人。“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才能带来裨益,人只有学会谦虚,虚心求教,才能完善自身。反之,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人必将被超越,停步不前。水善于处下,故能成就江海之广阔,观望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谦虚居下,谦虚应成为一种做人原则,“虚怀若谷”更是我们应塑造的宝贵品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择细流,广包容,故成其大。古人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人无完人,现实中的人和事都各具特色,每个人在人格上也都是独立的,不分贵贱,只有怀有一颗包容之心,承认差异性,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尊重每一个人,才能促进事物的统一发展,促使自己进步。宽容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古籍《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史记》等.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启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上善若水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