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须调节好“冷热气候”
2018-08-06宋洋
宋洋
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各地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抢夺战愈演愈烈,但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还存在“冷热失调”现象,需加以关注。
一是引进热使用冷。不少地方引进人才时信誓旦旦,承诺提供各种项目、配套、待遇,引进后却缺乏相应的工作协调和考核评价机制,引进的人才或大材小用,或留作它用,甚至引而不用,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人才缺乏干事创业的机会和舞台,造成人才成本过早地“折旧”和“贬值”。重引轻用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的不仅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引才地区的形象和口碑大打折扣。人才引进本不易,把引进的人才用好用足更不易,因此各地在把人才“引进来”的同时,须在人才管理考核和作用发挥上下功夫,把人才真正“用起来”。
二是外地热本地冷。一些地方,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人才引进“漏斗现象”,一方面,大张旗鼓外招人才,对外来人才极尽优待厚爱,在工资、住房、职称等方面大幅倾斜,另一方面则厚此薄彼,对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和外出创业人才返乡不加重视,甚至层层设阻,使得本地人“报效无门”,这种异常现象的背后是地方引才观念的扭曲。不可否认,外引人才一定程度避免了地区用人的“裙带关系”,但倘若搞“一刀切”厚外薄内,则有可能矫枉过正,不利于本地人才的回归与使用。因此,地方出台具体的人才招引和扶持政策时,务必推敲、斟酌,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三是外招热内培冷。毋庸置疑,外招人才,不但可以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人才结构,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但是过分强调人才引进“拿来主义”,难免会给人以“外來和尚好念经”的错觉,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短期行为”。其实,不少地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缺乏本土人才,到了必须引进“外援”的地步,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途径和锻炼人才的平台,培养本土人才的意识和愿望还不够强烈。因此,优化区域人才结构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需要不断创新思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挖掘内生动力,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是招才热引智冷。当前,不少地方举办的招才“工程”、引智“项目”、人才“活动”眼花缭乱,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收效甚微,大多还使用“组团式”“旋风式”“搬家式”的人才引进方式,与企业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引来了短期临时服务企业和项目的“才”,却引不来转变发展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智”。人才工作不仅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程,要打破人才瓶颈,走出人才洼地,必须根除用人观念滞后的深层次症结,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传统的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通过“刚柔并济”构建人才引进的开放式格局,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单位:中共涟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