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
2018-08-06毕朝国
毕朝国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江苏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创造了61%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首批入库企业有3137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1家进入世界500强,22家进入中国500强,38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1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新建58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90%左右。6300家获得研发费用普惠性财政奖励。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2017年,江苏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累计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江苏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创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支撑。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开展创新载体评估,加快推进“五城九区多园”创新一体化发展。省科技厅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意见》,扩大高新区奖补范围,支持高新区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布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开放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国际国内产学研合作,举办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邀请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8家知名科研机构参会,与会专家超过1500名、参与对接企业达14000多家次,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近3500项,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18亿元。建设“校企联盟”超过12000个,与中科院合作项目新增销售收入达1200亿元。启动中国(江苏)—英国产业挑战合作计划,在澳大利亚和瑞典布局新建海外离岸孵化器,成立“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产业技术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创业江苏”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举办第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全省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373家,其中国家级有447家,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有346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2000家。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6家,获批国家级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3家。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7000亿元。科技金融结合进一步拓展,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完善“苏科贷”工作机制,累计发放贷款392亿元,支持企业4789家;扩大“苏科保”合作范围,为414家企业分担创新风险157亿元,建立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江苏、上海、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分列第二 、第四和第五,同属于全国创新实力较强的区域。江苏的创新优势集中体现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宽松的创新环境及雄厚的创新基础。从具体创新指标看,在企业创新实力方面,江苏领先上海和浙江;在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方面,江苏与上海相比,还存在不足;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江苏与浙江相比,仍有上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优化创新路径。
当前,江苏与上海、浙江等地科技创新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能力不足,区域创新发展未形成合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建立区域创新协调机制,加强战略和政策协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实现区域创新优势互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吸引更多的境外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从江苏、上海、浙江2016年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看,三地的投入强度均高于全国水平,上海比江苏高1.16个百分点。实际上,多年来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高于江苏。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力不强,是制约江苏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中,浙江的研发投入强度近年来快速增长,与江苏的差距在缩小。
从江苏、上海、浙江2010年至2016年研发(R&D;)经费内部支出中境外资金占比情况看,江苏整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本水平远低于上海;上海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数量远远高于江苏和浙江,表明上海的创新体系更加开放,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从江苏、上海、浙江2014年至2016年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结构看, 江苏创新主体对境内企业和境外机构支出低于上海,说明江苏企业之间的创新协同性不够,利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欠缺。
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加强战略和政策的协同。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总体框架下,共同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明确科技创新合作在区域全面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在承担国家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重大科技基礎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间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技术学习和对国外高端技术的引进学习,促进国际、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促进人才和技术在长三角区域的流动,推动创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要注重发挥各地区资源要素和产业优势,避免在人才、企业引进方面的恶性竞争。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要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同时,加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人才是第一资源,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要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吸引集聚一批水平领先或填补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江苏落地。
建立健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完善市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资源开放共享,完善转移转化市场体系。探索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份转让、融资服务等功能和水平,解决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难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平台,建设用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多元化立体保护网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机制,搭建知识产权服务载体。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巩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围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将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新建一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吸引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苏设立独立研发机构,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省级财政奖励以及普惠性税收政策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和协同能力。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自创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水平,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高地。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服务保障等方面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推动高新区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思路,培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要素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推进开放共享,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各个区域创新的协同,建立健全新型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动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規划》,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
(作者系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